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满目绿意入画来

——六师五家渠市生态建设走笔
发布时间:2025年06月19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张琳琳 任斐斐

1

6月4日,六师五家渠市居民在滨河公园散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通讯员 杜仪 摄

2

6月4日,六师一〇三团职工杨铸伟(右)在查看树木长势。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张琳琳 通讯员 朱小丽 摄

站在青格达湖畔,碧波荡漾,水鸟翩跹;漫步在滨河公园,绿树成荫,花香扑鼻。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的戈壁荒滩?如今,六师五家渠市已从“五家人一条渠”的贫瘠之地,蜕变为“首府之肾”的生态明珠。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沙海绿洲的代代坚守

清晨,84岁的张建设老人喜欢到五家渠市滨河公园散步。他总爱在一棵老杨树前驻足,粗糙的手掌轻轻抚过树皮上的裂痕,像是翻阅一本厚重的日记。

“这棵树啊,是我们年轻的时候栽的,那会儿风沙大得能把人刮跑,种十棵能活一棵就不错了。”张建设眯起眼睛,仿佛又看见一群年轻人在地窝子前啃着窝头,肩扛树苗走向茫茫戈壁。

“那时候种树,比打仗还难。”张建设回忆道,“一场风沙过来,刚栽的苗子就被连根拔起。我们就用身子挡风,跪在地上用手刨坑,指甲缝里全是血和泥。”最艰难时,他们用芦苇扎成防风障,像城墙一样围住树苗。

“当时就想,我们苦一点没关系,一定要让子孙后代过上好日子。”张建设的话,道出了第一代兵团人的心声。

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军户农场,有一片被称为“绿色丰碑”的杨树林。1966年春天,军户农场开展“植树大会战”。没有机械,大家就人拉犁开沟;没有饮水设备,就用脸盆一盆一盆地端水。

那年春天,军户农场人在肆虐的风沙中种下33万株树苗,最终成活的不到三成。但正是这些倔强的生命,成了戈壁滩上的第一道绿色防线。

如今,当年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站在军户农场的高处望去,10万亩良田被郁郁葱葱的林带环绕,昔日的风沙口变成了“天然氧吧”。军户农场职工马建军说:“这些树挡住了风沙,小麦亩产达到了600公斤。”

5月25日,军户农场无人机飞手鲁翔用无人机给林带喷洒防虫药。“爷爷那辈人用铁锹种树,父亲那辈人开拖拉机浇水,到我们这儿,手柄操作就能给林带喷药防虫。”他笑着说,“但有一点没变——树还得一棵棵种,绿色得一代代传。”

夕阳西下,张建设拍了拍老杨树的树干,轻声说:“等我的重孙子长大,这棵树还会在这儿。到那时,风沙会更少,绿色会更多。”

防沙治沙的绿色先锋

站在红旗农场三连的防风林带旁,职工高志远至今记得2006年那场昏天黑地的沙尘暴。“那天,刚长出来的棉苗,一夜之间全被沙子埋了。”他指着远处的林带说,“现在有了这片林子,再大的风也不怕了。”

如今,这片曾经的“沙窝子”已变成郁郁葱葱的绿洲。

5月25日清晨,今年81岁的红旗农场退休职工马献民扛着铁锹走进了梭梭林。晨光中,他佝偻着腰,仔细查看着每一株树苗的长势。“这棵是去年补种的,你看新芽多精神!”老人轻轻抚摸着嫩绿的枝条,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

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半辈子,马献民还记得1999年春天的一天,他蹲在沙丘上抽了一整夜的烟。天亮时,他掐灭烟头做出决定:“种庄稼活不了,那就种树!”第二年春天,他带着全家搬进沙漠,在沙地上种下了第一批梭梭苗。

“那时候真是苦啊。”马献民回忆道,“馍馍就沙子,喝的是苦咸水,一场风沙过后,刚种的树苗全没了影。”

但马献民硬是咬着牙,一棵一棵重新栽。如今,1500亩梭梭林像绿色的卫兵挺立在沙漠边缘,林下种植的大芸每年还能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傍晚时分,红旗农场职工刘建军开着拖拉机从林间小道驶过。“以前这儿是沙窝子,现在成了避暑胜地。”他笑着说。林带建成后,农场棉花单产提高了不少,职工群众还搞起了林下养殖。

5月26日早上,一〇三团职工杨铸伟带着工人给小叶白蜡修枝。10年前,杨铸伟毅然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种树。

“记得第一年栽的3000棵树苗,活下来的不到三成。”杨铸伟指着如今已有碗口粗的树干说,“当时心疼得睡不着觉,现在想想,那些没成活的树苗,都是交的学费。”

为了提高成活率,杨铸伟跑遍周边林场取经,最终摸索出“深坑浅栽、膜下滴灌”的种植方法。去年春天,他新栽的500亩密胡杨成活率达到85%,创下当地荒漠造林成活率的新纪录。

在六师五家渠市,一条条绿色长廊,让“沙进人退”成为历史。

“你看这些树,它们不光是挡风的墙,更是咱老百姓的绿色银行。”马献民说着,又弯腰扶正了一棵被风吹歪的树苗。夕阳下,老人与树林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远方。

水绿交融的诗意栖居

夏日的傍晚,五家渠市滨河公园内,微风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市民王丽带着6岁的女儿在河边放风筝,笑声洒满河岸。“以前的滨河公园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水草茂密,蚊虫很多,哪敢让孩子靠近?现在水清了、树多了,我们几乎每天都来。”王丽的话,道出了五家渠市民的共同感受。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以绿色为底、以“水”为笔,不断绘就高品质生态文明新画卷,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工程,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努力实现“推窗见景、开门见绿、出门进园”。

“以前想散步得开车去远一点的公园,现在小区门口就是绿地,走几步就能到公园。”家住五家渠市阳光康居小区的林辉说。

近年来,六师五家渠市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绿化工作,通过街道社区、网络媒体广泛征求意见,对市民活动较为集中的滨河公园、军垦公园、人民广场、北海公园以及其他街头绿地小游园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做好城市品质文章,打造生态良好、休闲舒适、景观优美的精品绿化工程,让职工群众共享绿色发展成果。

走进滨河公园,绿树成荫,花香四溢,水面波光粼粼。清晨,太极拳爱好者在亲水平台舒展身姿;傍晚,情侣在林荫道上漫步;周末,孩子们的欢笑声在林间回荡。那些流转在长椅、步道、花丛间的欢声笑语,正汇聚成城市写给居民的散文诗。

如今的六师五家渠市,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绿,市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这份写在大地上的绿色答卷,正以实实在在的变化,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