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改陈升级后对外开放——

让历史“活”起来 把精神传下去

发布时间:2021年08月20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刘美惠子

01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资料图片)。 (图片由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提供)

02

长47米、高12米的半景画《屯垦戍边》(摄于8月16日)。

03

八师一二一团第一代军垦战士王德明的军大衣。该大衣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资料图片)。 (图片由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提供)

04

游客在改陈升级后的博物馆内,认真观看展览(摄于8月16日)。

05

国家一级革命文物、陶峙岳司令员乘坐过的“嘎斯69”吉普车(摄于8月16日)。

06

改陈升级后的博物馆内设置的大型主题雕塑“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摄于8月16日)。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办法,就是去看看它的博物馆。

位于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不仅是兵团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新疆军垦事业的窗口。它诞生于一座年轻的城,坐落在兵团建城的起点,60多年的屯垦记忆赋予它厚重的红色基因,成为兵团精神的一种沉淀和见证。

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一页页珍贵的史料、一件件鲜活的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每年都有无数参观者涌入这里,一同回望历史,感受兵团“戈壁惊开新世界,天山常涌大波涛”的辉煌伟业。

经过1年多的改陈升级,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于8月18日试运营,向公众开放。

年轻的城 凝聚红色的魂

“我们就在这里开天辟地,造一座新城留给后世!”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前,王震将军的雕塑傲然挺立,马鞭一指,为茫茫戈壁许下了一座城的愿景。

1950年初的一声号令,石河子这座由军人选址、军人设计、军人建设的城市开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兵团、二十六师及二十五师一部官兵挺进石河子,开荒造田、筑桥修路、兴办工业……一把荒火,创造了戈壁建新城、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

诗人艾青这样形容它:“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现在的石河子市,早已沧海变桑田、旧貌换新颜,这座“军垦名城”现已发展成一座让人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的宜居城市、花园城市。绿地面积258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区100多种花木植物、230余万株大树造就了“戈壁明珠”的美名。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的前身是1988年筹建的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筹备处。2004年,在石河子军垦博物馆的基础上,将石河子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军垦第一楼”改扩建成“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从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以反映屯垦戍边历史与成就为主题的博物馆。

这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让兵团精神从符号、理念,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现实。

自2004年至今,博物馆已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600万人次,现已成为兵团对外宣传红色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兵团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及研学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文物无言 “诉说”光辉历程

“大家看,这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一件有着296块补丁的棉大衣。当年军垦战士们为了节约资金用于工业建设,从不主动要求领取新军装,把已经磨烂的军装缝缝补补了数次,铢积寸累,为创建新疆、兵团早期的现代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示出军垦战士吃苦耐劳、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8月18日,在讲解员张楠的带领下,游客们正仔细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陈列着数千件带有浓厚兵团色彩的特殊文物:拥有几百处补丁的百衲衣、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磨得锈迹斑斑的缝纫机……文物自无言,历史可有声。兵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传承史,是一部军垦儿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史。

2014年,张楠来到博物馆成为一名讲解员,虽是一名“90后”,但张楠已拥有丰富的讲解经验,博物馆里的每处场景、每件文物,她都如数家珍。

“讲好一个军垦故事,就是在观众心中播下一粒红色的种子。讲解员多一分讲解的功力,听众就多一分思想的洗礼。”在张楠看来,要把遥远模糊的历史变得鲜活清晰,靠的是真情。“一个优秀的讲解员一定具有与时俱进的能力,永远要有一个学习者的心态,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每次讲解,对我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发现、探索历史的过程,我一定会认真讲好红色故事,把兵团精神传承好。”张楠说。

博物馆展示柜前,来自石河子市的游客李向阳正低头凝视着一把老旧的坎土曼。它安静地躺在展示柜里,看似平平无奇,却饱含着兵团大生产时期的珍贵记忆。

坎土曼是新疆地区的一种农具,大生产初期,劳动工具严重不足,军垦战士们看到维吾尔族乡亲手中的坎土曼,便学着用炮弹皮和废铁打制坎土曼。“一根木棍,一块铁板,结构简单,用途广泛。它是军垦的武器,它是我们野餐的饭碗。走出地窝子,挺进戈壁滩……”一首《坎土曼之歌》唱出了军垦战士艰苦奋斗的激情岁月。

“没有前人的奋斗,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时代在发展,但历史不能被遗忘。兵团精神是生生不息的,是不断激励我们后代前进的动力源泉。”李向阳说。

出新出彩 让历史生机盎然

8月18日,经过1年多的改陈升级,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始试运营,向观众全新开放。

博物馆副馆长蔡晓川介绍,展览按照历史编年体与专题相辅相成的陈列体系,以大力弘扬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进行内容策划,精心设计了序厅、“安边固疆、继往开来”“艰苦奋斗、开创基业”“改革开放、开拓进取”“走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和“弘扬兵团精神、书写时代华章”六个部分。

通过1500余幅图片、1400多件(套)文物实物、23个多媒体显示屏、6个触摸互动屏、17个场景、10余幅油画,全方位、全过程、全景式展现一代代兵团人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

其中,馆内新增了近1000米展线,增加了历代屯垦、兵团维稳戍边事业成效等相关内容。

气势磅礴的主题雕塑“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沙海老兵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使用的军号、风镜、绑腿、行军壶等10余件实物;长47米、高12米的半景画《屯垦戍边》;声光电结合反映驻疆部队开荒造田、兴修水利的场景;戈壁滩上的地窝子复原场景;兵团劳模代表事迹、视频……

“这次的展览从形式上和往年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突破了过去‘照片+文字’的传统平面化设计,通过文物、艺术品、灯光、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技术的组合应用,形成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使游客沉浸式参观体验兵团艰难与辉煌的发展历程。”博物馆业务科科长张红彦说。

“相信经过精心组织、策划、设计、施工改陈后的展览将有力提升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成为引领先进文化、弘扬兵团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蔡晓川说。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兵团日报记者刘美惠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