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逐梦青山绿水间

发布时间:22年06月13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贾蕾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秦俊伟

■编者按

作为新疆的“生态卫士”“绿洲哨兵”,兵团生态建设得到联合国造林治沙专家的称赞和肯定。作为国内最大的节水灌溉区,领先全国的兵团节水灌溉技术解决了新疆历史上长久未解决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以此推动的农业大发展带来新疆、兵团社会发展的大繁荣,为稳定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

昔日,“夜夜黄沙掩门扉”;如今,瓜果飘香绿无垠。哪里有兵团人,哪里就有绿色。兵团这棵枝叶繁茂的参天大树,已将根深深扎在了祖国西陲。

81

十师一八三团芦花湖景区(摄于2021年8月22日)。近年来,一八三团充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职工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82

二师三十三团美景(摄于2021年10月30日)。韩峻 摄

83

航拍十四师二二四团,红枣林与沙漠形成鲜明对比(摄于2021年7月14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84

航拍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摄于2021年10月8日)。田园 摄

112

113

眼下,驱车行驶在塔里木盆地,即使塔克拉玛干沙漠近在咫尺,眼里也会盛满绿色,因为站在沙漠最前沿的,是纵横交错的生态林。

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走廊”的出现,是新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一个缩影。兵团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在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同时,始终守卫着边疆绿洲安全,既当“国土卫士”,也当“生态卫士”。

60多年来,兵团把区域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大力实施防沙治沙、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兴修水利、防风固沙、排盐治碱、节水灌溉,全力推进重点水利项目建设,开展兵地生态共治共享,逐步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在亘古荒漠上建成了绿洲生态经济网。

沙海“播”绿筑牢生态屏障

绿色,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也是沙海中最迷人的色彩。

时下,走进二师三十四团生态保护区,一丛丛梭梭、红柳生机盎然,树林中三五成群的野鸡悠闲觅食,麻雀、百灵鸟、斑鸠等在树枝上鸣叫,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

兵团有100多个团场建在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是抵御风沙袭击、保护新疆绿洲的第一道屏障。一直以来,为抵御风沙对作物和居民区的侵袭,兵团人扎根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不断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项目建设,创造了荒原变绿洲的人间奇迹,为保护自然环境、守护绿色家园贡献了兵团力量。

塔里木垦区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木塔格两大沙漠之间,生态环境脆弱,防沙治沙任务艰巨。

随着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上世纪90年代,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频繁,绿色走廊生态林干枯、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两大沙漠以每年5米的速度疾速合拢,最窄处不足3公里,生命的绿色被无情的流沙吞噬。

打井挖渠、植树种草、防沙治沙……多年来,塔里木垦区职工群众向沙漠“宣战”,以科技为先导,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采用乔、灌、草结合,网、带、片相贯联的“三线”式造林方式,在团场周边建成了以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人居绿化防护林为主的五级生态防护体系。

如今,一条宽14公里多、长近200公里的绿色长廊像楔子一样,插在了塔里木垦区,断绝了两大沙漠“握手”的企图。

“十三五”以来,兵团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19.89亿元,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拓宽融资渠道,社会资本防沙治沙造林投入3.6亿元,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352.3万亩,“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标任务完成率为117.4%。

据统计,2021年,兵团完成植树造林67.0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9.59万亩、封沙育林39.25万亩、退化林修复18.19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至351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9.16%,80%以上的团场实现林网化,垦区及周边地方荒漠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人进沙退”。

节水“护”绿 集约高效用水

今年,三师五十一团唐王古瓜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石河子大学、三师农科所协作,改进种植技术方法,在生产中使用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实现了从开沟灌溉到精准滴灌的转变,预计每亩地能节水100立方米,节约成本500元。

“有水就有绿洲,无水则为荒漠”。兵团多数团场地处绿洲最外围、沙漠最前沿、水源最末端,所处区域自然禀赋差,水资源总体比较缺乏。垦荒初期,兵团人在荒漠戈壁上人拉肩扛、挖渠引水、开荒种地,通过修建引水、蓄水、输水和配水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将戈壁滩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如何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节约高效?为此,兵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垦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绿洲保护为中心,在提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试验,突破性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通过节水灌溉,兵团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水利是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兵团按照“节水优先”的治水思路,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紧抓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成为兵团及周边地方乡村越来越多农田的“标配”。目前,膜下滴灌技术已覆盖兵团40多种大田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以及部分果蔬,总灌溉面积达2459.4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973.1万亩,占比80.23%,位居全国第一。

兵团通过大力推广喷、滴、微灌等节水技术,年节水量超过10亿立方米,增加了向下游河道的下泄水量,使一些已经萎缩甚至干涸的湖泊重现生机,改善了沙漠边缘的生态环境。

共治共享 释放生态红利

5月下旬,站在气势恢宏的石玛大桥上,俯瞰河岸景观,河面上白鹭翩飞,河岸两边绿意正浓,处处展现出玛纳斯河生态共建的美丽新姿容。在大桥主车道上,车辆有序穿梭,两侧的人行道上,不少市民来此观赏美景,拍照留念。

比邻而居,共饮一河水。八师石河子市与玛纳斯县相距15公里,石玛大桥通车后,两座城市直线连通,两地打破地域壁垒,石玛大桥成为促进城市互通的便捷之桥、普惠群众的民生之桥。

近年,八师石河子市全方位加快和玛纳斯县融合发展步伐,共商玛河两岸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等工作,两地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共管共治,共建区域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保障联动机制,启动建设玛河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联手打造沿河风光带,为两地群众创造亲水、近水、乐水空间。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近年来,兵团党委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互动双赢的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让绿水青山成为兵地各族群众的民生福祉。

时值夏日,走进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不少居民来这里健身、游玩。

5月24日,昌吉市民刘康和家人在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步行道上散步,欣赏美景,频频按下快门定格美丽风景。

头屯河发源于天山山脉中部,奔涌而来的冰雪融水滋润着乌昌大地,哺育着两岸各族群众。过去,这里因缺乏有效治理,垃圾遍地,群众称之为“头疼河”。

2019年,十二师党委按照兵团党委的部署,从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入手,聚焦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与昌吉回族自治州共同开展头屯河综合治理,加快河流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全力将头屯河流域打造成生态修复区,绘就了一幅水清岸绿、多彩斑斓的美丽画卷。

经过建设,昔日荒芜的头屯河沿岸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头屯河谷景观面积达127公顷,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0%提高至30%。从2021年开始,这个已经跻身国家4A级景区的森林公园,多次火爆“出圈”,成为乌鲁木齐市、昌吉市和十二师群众休闲娱乐健身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