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不负青山 不负青春

发布时间:2022年06月23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

兵团成立伊始,绝大部分团场都建在风头水尾、沙漠边缘和边境沿线。如今,在一代代兵团人的努力下,戈壁荒滩变成绿洲,绿洲之上是“大棉田”“大果园”“大粮仓”,是一座座现代化城镇。

既当戍边卫士,又做生态卫士,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的引领下,兵团青年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保护野生动植物,探寻绿水青山里的致富“密码”,不负青山、不负青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职工群众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植一片绿 富一方人

01

6月12日,刘志勇(左)在查看沙漠肉苁蓉与梭梭树嫁接情况。严君峰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6月6日,天刚蒙蒙亮,刘志勇已经洗漱完毕。他拎起装着茶水和干粮的袋子,赶往自家的承包地。

36岁的刘志勇是二师三十八团的种植户,参加治沙种树工作已经3年,并通过发展肉苁蓉产业,把新疆的肉苁蓉卖到了内地各大中药材市场。

肉苁蓉是生长在沙漠中的宝贵中药材,沙漠中的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树的根部,靠吸取梭梭树的营养存活,而梭梭树具有很好的固沙作用,种植梭梭树和肉苁蓉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依托三十八团沙漠资源,刘志勇承包了一片荒漠种植梭梭。2019年春节刚过,刘志勇就与工人们在沙漠开展,整地、铺设滴灌带等工作。3月底,他们种下了第一批梭梭树苗。

一切看起来很顺利,但随之而来的一场沙尘暴改变了一切。

“沙尘暴来的时候,我正在地里给树苗浇水。一瞬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盖地。十几分钟过后,树苗没了,滴灌带也被刮得乱七八糟。”刘志勇回忆说,看到当时的情形,自己脑袋里嗡嗡作响,心想怎么就选择了这么难干的事情。

但也是从那天起,刘志勇意识到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如果梭梭树成林,不仅能有效治沙,套种肉苁蓉还能产生效益。”

于是,他每天顶着炎炎烈日和随时可能到来的沙尘暴,在沙漠里种梭梭树,嫁接肉苁蓉。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刘志勇的精心呵护下,当年种下的梭梭树幼苗成活率非常高,并且在多次风沙的袭扰之下存活下来,如今套种肉苁蓉带来的亩效益达到了2000元。

在三十八团,越来越多职工群众和刘志勇一样,加入防风治沙的队伍,不仅加快了团场治沙造林速度,也改变了过去只有生态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治沙模式。目前,三十八团在沙漠里种植梭梭林9529亩,接种肉苁蓉约7000亩。

“以前黄沙漫漫,现在放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我的心里很有成就感,原来自己干了这么了不起的事情。”刘志勇自豪地说。

美了家园 鼓了口袋

01

王平志查看文冠果果实生长情况(资料图片)。 谭存正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盛夏时节,八师一四二团二十六连职工王平志正在林地里浇水、除草,王平志种植的是一种特殊的树木——文冠果树。

“文冠果树浑身是宝,叶和花可制茶,种子可用于育苗、榨油,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说起文冠果树的优点,王平志如数家珍。

“我们这里风沙大,所以我想种一种既能产生高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树种。”3年前,王平志去了甘肃、山东、内蒙古等地考察,最终选择种植兼具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文冠果树。它既是防风固沙改善旱区环境的优良树种,也是集粮油、医药、森林旅游等经济价值于一体的多功能树种。王平志专门去山东,学习了文冠果树种植管理、文冠果产品加工等技术。

文冠果树耐寒、耐旱、耐盐碱,生命力强,在荒山荒坡、沙石地和盐碱地也容易存活,非常适合八师石河子市的气候。近年来,从小面积试种到大面积推广,目前,王平志种植的文冠果树已达600余亩。

“以前风沙特别大,一场大风过去,棉苗刮死了,地膜吹得满天飞。这些年通过退耕还林,树种得越来越多,环境改善了,大风沙尘极端天气变少了。”王平志说。

文冠果树种植后,次年开花,三年结果,五年丰产。2020年,王平志又打起林下空地的“主意”,在文冠果树下套种了牡丹、芍药等花卉。

今年5月,王平志种植的300余亩紫斑牡丹盛放,粉色的、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黑色的,五颜六色、争奇斗艳,引来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这让他有了发展观光农业的想法。

“文冠果树、牡丹、芍药的花期从4月中旬到5月底次第开放,种植形成规模后,不仅美化了连队,还可以促进农旅产业发展。”王平志说。

如今,除了管理自家的果园、牡丹园、芍药园,王平志还联系了山东一家企业,准备在团场筹建文冠果和牡丹花加工厂,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更多职工群众走绿色增收之路。

“现在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也要努力,把日子过得更红火,让咱们连队更绿更美!”王平志说。

呵护天鹅 守护美丽

01

葛玉杰在给天鹅投食(摄于2022年2月26日)。 李嘉成 摄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这几年一共拍了2万多张照片,天鹅就在家门口,想想真幸福!”葛玉杰是二师二十一团八连的职工,闲暇之余,他总会打开电脑,翻看一张张自己拍摄的天鹅照片。

葛玉杰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二十一团开都河流域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队长。9年来,他与天鹅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那年冬天,作为摄影爱好者,葛玉杰在开都河边拍摄雾凇时,意外发现了6只在河里游弋嬉戏的天鹅。

“2只大天鹅带着4只小天鹅,可以看出来它们是‘一家人’。天鹅竟然离我们这么近,当时特别惊喜。”葛玉杰说,兴奋之余,他想到“冬季食物不多,天鹅每天可能吃饱肚子”。于是,他便从团场的一家饲料厂买来玉米粒,撒在河岸边。

第二天再去时,天鹅还在,玉米粒也被吃完了,这让葛玉杰很开心。之后他便定期去投喂天鹅。

天鹅越来越多,投喂、巡护都需要人手。2015年,在葛玉杰的倡议下,团场的机关干部、职工群众、爱心人士自发成立了开都河流域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大家分工负责清点越冬天鹅数量、投食喂养、巡逻守护、关爱救助等工作。

“现在我们志愿服务队已经有80多名队员,每年秋天,大家都会自发捐款为天鹅备足‘口粮’,并做好分工安排,看护好它们,直到第二年3月所有天鹅飞离这里。”葛玉杰说。

守护天鹅是一件幸福的事,然而日夜巡护却很辛苦。冬季,开都河边寒风刺骨,为了保障天鹅的安全,队员们夜晚也要来看一看。2015年春节,队员们在巡护天鹅时,发现一只年幼的天鹅被捕兽夹夹伤,立即将它送到团场兽医站救治。经过20多天的精心养护,天鹅恢复了健康,被放归大自然。

“在我们眼里,这些美丽的生灵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它们受伤了,被惊扰了,我们心里就很难过。”在葛玉杰和队员们的带动下,二十一团的职工群众都自发参与到守护天鹅的行动中来。

每年冬季很多游客都会来开都河畔观赏天鹅,葛玉杰和“天鹅护卫队”在天鹅栖息的天鹅湾修建了车辆停放区、喂养区、观赏区,并设立宣传展板,提醒游客不惊扰天鹅,不丢弃垃圾,保护好开都河的生态环境。

如今,开都河天鹅湾成了野生鸟类的栖息地。据葛玉杰和队员们统计,现在越来越多的黄雁、绿头鸭、鸳鸯等野生鸟类汇聚开都河畔。

“全国各地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专门来我们团场看天鹅,他们说我们这里的天鹅美,拍出来的照片更灵动,我心里特别自豪,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保护好野生天鹅。”葛玉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