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绿染沙海又生金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李志伟 刘美惠子 赵珺 冯波

01

二师三十四团十一连职工展示刚刚采挖出来的肉苁蓉(资料图片)。 史瑞霞 摄

当沙漠中气温达到39摄氏度时,人的心情也烦躁起来,只有看到绿色,才能感到一丝清凉。

9月3日,“绿色长城看兵团·环塔行”全媒体报道团队一行顶着烈日走进二师三十四团。车辆在团部通往连队的道路上缓缓行驶,浓浓绿意扑面而来,远处一条望不到头的林带,将沙漠与农田隔开。大家纷纷拿起手机拍照:“这不就是我们要追寻的绿色吗?”

在三十四团六连,记者一行走近这片林带,只见数万棵近3米高的梭梭树向沙而立、整齐排列,叶片厚实、枝干粗壮,呈半圆形向外舒展。林带内,一条条黑色滴灌带均匀密布,为梭梭树源源不断地输送水分。

“能种活这么一大片梭梭林,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说起这片梭梭林,随行的六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韩有伟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以前,每当起风,能见度只有几米,即使关紧门窗,沙子还是无孔不入。”

1989年,韩有伟从甘肃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毕业后,来到六连担任农业技术员,一干就是30多年。他见证了团场的成长,也饱经风沙肆虐之苦。

风沙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危害更严重。“春季,一场沙尘暴过后,大片棉苗被风沙齐刷刷打断,种植户只能重新播种,有时一块棉田要重播四五次。”韩有伟说。

在沙漠边缘,想种活一棵树并不容易。10多年前,三十四团职工群众曾尝试在沙地里种植胡杨树、沙枣树等耐旱树木,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投入,树木成活率不高。

“生态林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韩有伟说。

比风沙更顽强的是人,在荒漠中书写“绿色奇迹”的也是人。三十四团职工群众从未停止逐绿的脚步。韩有伟告诉记者,近几年,团场积极探索荒漠化防治新模式,把治理沙漠与向沙漠要效益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梭梭树接种肉苁蓉为特色的沙产业。

记者一行沿着林带继续前行,在一处略微隆起的小沙包前,韩有伟停下脚步,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挖开黄沙,一根胡萝卜大小、通体乳白、长着“鳞片”的肉苁蓉便露了出来。

韩有伟介绍,梭梭树的根系极为发达,可以蔓延几十平方米,防风固沙效果好,而且不用大面积浇水就能成活。更重要的是,梭梭树根部可以接种肉苁蓉。肉苁蓉是一种珍贵的补益类中药材,具有很高的医用价值,被誉为“沙漠人参”。

铁门关市风芸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宁说:“我们在三十四团试种了1万亩梭梭林,今年接种了3500亩肉苁蓉,明年秋季就能收获,平均亩产预计可达100公斤,平均亩产值超过1000元。”

与记者同行的三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罗剑洪告诉记者,去年,新鲜的肉苁蓉市场收购价达到每公斤12元。截至目前,团场已种植梭梭林2.2万亩,接种肉苁蓉0.85万亩。

“我们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不仅要防沙治沙,还要向沙漠要效益。”罗剑洪说,近年来,团场积极探索以梭梭树嫁接肉苁蓉为主的产业、生态互补发展新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绿染沙海又生金。经过多方共同努力,三十四团的“绿色家底”逐步充盈厚实。截至目前,该团森林覆盖率达3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