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精品民宿 “宿”造“诗和远方”

——看四师可克达拉市如何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8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彭思琦

01

四师七十九团归园野客民宿负责人闫青在进行书法创作(资料图片)。闫青是一名国学爱好者,他将自己的特长融入民宿装饰中,让客人在住宿的同时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思琦 摄

02

游客在四师六十二团樾秀民宿打卡拍照(资料图片)。樾秀民宿周边有采摘大棚、果园等,游客在这里可以放松身心,体验采摘的乐趣。刘彦龙 摄

03

游客在四师七十七团丝路牧歌民宿别墅区游玩(资料图片)。该民宿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设有花房禅茶,可为游客提供生态精品早餐等。七十七团文广中心 提供

04

航拍四师六十二团丝路花田民宿木屋(资料图片)。六十二团民宿集群以乡村庭院式风格为主,住在这里,游客可以与雪山、农田、云影为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刘彦龙 摄

“早就听说小舍民宿一房难求,这次我专门提前订了房一探究竟。字画、匾幅、挂屏、盆景、瓷器、屏风、博古架……一进门,我就被中式传统的室内陈设深深吸引住了。”9月12日,甫一入住,浙江游客周兰轩就被四师七十七团这家国家丙级民宿“俘获”。

寻一间民宿、邀三五好友、尝一桌美食,与烂漫的山花比邻而居,将浑然天成的美景尽收眼底……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许多乡村一展新貌,受到公众关注,以前卫设计、地方民俗、温馨服务等为卖点的乡村民宿遍地开花。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近年,四师可克达拉市依托辖区和周边地区丰富的乡村特色资源,持续破解要素制约,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动乡村民宿向高端化、特色化、精品化方向发展,一批精品民宿在青山绿水间“百花齐放”,吸引越来越多游客奔赴乡村里的“诗和远方”。截至目前,四师可克达拉市已建成乡村民宿82家(其中等级民宿5家),在建民宿91家,民宿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围绕重点景区、热门旅游线路布局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文旅产业的重要抓手,为乡村振兴创造了新机遇。四师可克达拉市的乡村民宿是如何做到“吸睛”又“吸金”的?近日,本报全媒体记者深入该师市团场连队一探究竟。

盘活闲置资源

激发美丽连队活力

绿水青山,山野田园,走进一家民宿小院,赏花观景,体验农家乐趣,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如今,乡村民宿不断涌现,成为四师可克达拉市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一抹亮色。每到旅游旺季,四师各团场利用闲置房屋改造而成的特色民宿,就成了都市人群休闲放松的好去处。

进入9月,六十六团1900余亩薰衣草花田的绚丽景致虽已远去,但居民刘建军的小院仍不时迎来游客入住。

“这次没赶上薰衣草盛放的季节,但刘建军的民宿小院装修精致、设施齐全,让我感受到了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明年我还要来。”重庆游客刘秀娟说。

近年来,六十六团依托丰富的薰衣草资源,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刘建军抓住机遇,将自家紧邻薰衣草花海的小院打造成旅游民宿,每到旅游旺季,都能吸引不少游客入住。“自从小院被改造成民宿后,每年我都有三四万元的收入。今后,我打算把小院再扩建一下。”刘建军说。

鼓励职工群众盘活连队闲置房屋,利用现有资源发展乡村民宿的还有六十一团七连。不久前,七连职工游春旺带领几名施工人员对自家房屋进行民宿改造。

“在连队的支持下,我投资50多万元对自家房屋进行改造,现在基本完工。后期我还要扩大规模,把餐饮也搞起来。”说起今后的发展,游春旺信心满满。

闲置房屋改造成精品民宿,不仅唤醒了连队的“沉睡资源”,为连队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职工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近年来,四师可克达拉市结合连队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高标准规划设计乡村民宿,不断完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点打造乡村民宿高品质示范样板。各连队“两委”带头领办旅游专业合作社,引导职工群众结合自身实际以资金、房屋等多种形式入股或加入合作社,并将连队闲置房屋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带动职工群众合理利用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民宿产业,为乡村振兴“加油助力”。

此外,四师各团场还积极推进民宿标准化建设,在保留连队原有特色的前提下,推动民宿卫生、环境、舒适度等方面不断提升,满足游客住宿和餐饮需求,让游客深度体验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

丰富多种业态

打造特色民宿名片

秋日,走进七十八团五连七月小舍民宿,花香四溢,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连队环境好,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还靠近喀拉峻景区,客源不成问题。”谈及来到七十八团五连的原因,七月小舍民宿负责人翟旭这样告诉记者。

七十八团五连地处牧区,是前往琼库什台历史文化名村的必经之路。连队浓厚的军垦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俗风情形成了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拓宽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少职工群众在五连“两委”的带领下,将发展目光聚焦到了民宿产业上。如今,五连已有5家民宿,12家农家乐。

自2019年第一批民宿在七十八团五连建成后,七十八团民宿产业随着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从“一枝独秀”走向了“百花齐放”。截至目前,全团现有民宿41家,在建民宿21家,拟建民宿23家。

团场民宿数量越来越多,如何让民宿经济升级创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七十八团交出了“答卷”——立足地域特色,将民宿与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等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民宿产业。

品尝哈萨克族特色美食、聆听冬不拉弹唱、体验哈萨克族刺绣、制作少数民族特色小吃酸奶疙瘩、感受少数民族同胞的热情和能歌善舞……游客来到七十八团丝路牧歌民宿,就可以沉浸式体验这些项目。

“我是在网上发现这家民宿的,网友说民宿内有花房,就想来感受一下。来了才发现,这里不仅有花房,而且每间房都有不一样的设计,真令人惊喜。”9月5日,游客李银权一边参观一边感叹道。

“民宿是我一手设计的,为了满足不同客人的需求,16间客房按照‘一房一特色’的标准建设。此外,我们销售的优质蜂蜜等‘丝路牧歌’品牌文创产品也广受欢迎。”七十七团丝路牧歌民宿负责人刘波向记者介绍说。

“这里的民宿吸引我的除了优美的环境,还有贴心的服务和结合本土特色开展的体验项目。比如品尝特色美食、聆听兵团历史……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为民宿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来自可克达拉市的游客吴海维说。

七十七团丝路牧歌民宿拥有1000多平方米的绿地和室内花房,民宿内的花房禅茶可为游客提供生态精品早餐、冷水鱼全鱼宴等。

一处处诗意盎然的景观,隐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一间间色彩艳丽的小院,蕴含着浓浓的民族风情。在乡村民宿产业发展中,四师可克达拉市坚持多元化发展,持续丰富产品内容,全力打造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宿;根据不同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产品及服务,积极发展“民宿+文化”“民宿+夜游”“民宿+民俗”“民宿+农产品”等多种业态,将“一日游”变成“过夜游”“多日游”,推动民宿从“网红”变“长红”。

强化党建引领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刚入秋,七十九团三连归园野客民宿院内绿意仍浓,诗词、摄影、音乐、书画等元素随处可见。“进门诗一首,金丝玉拿走。”前来入住的游客纷纷被门口告示牌上的内容所吸引。

在七十九团,像这样的乡村民宿还有许多。七十九团地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东部山区,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唐布拉、将军谷、红石头山景区等旅游资源,乡村民宿是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年来,七十九团从加强科学规划、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品牌价值3个方面入手,推动民宿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为从“点”到“线”把各个民宿串联起来,打造特色民宿群,七十九团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党建+民宿集群”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连队党支部“领头雁”作用,引导职工群众加入旅游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探索出了“合作社+职工群众”“合作社+公司”等发展模式。截至目前,该团民宿新增客房117间,床位235张,提供就业岗位40余个,民宿产业集群初见规模。

“为更好引导乡村民宿集群化发展,团场不断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强化对民宿产业发展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干部夜校培训、入户走访等形式,加强等级民宿、示范民宿创建奖补政策宣传力度,同时还邀请师市民宿顾问、民宿专家来团场现场指导,为民宿业主现场答疑解惑。”七十九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副主任宋生祥说。

“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民宿集群发展,在‘民宿+’上下功夫,助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四师七十九团党委书记、政委李昆朋说。

“这里的环境真好,附近还有美食街、游乐场,我要好好在这里放松两天。”近日,伊宁市游客张焕慕名来到七十一团七连新开的一家民宿,体验别样的农家生活。

七十一团七连民宿集群紧邻218国道,东距国家5A级景区那拉提景区28公里,南距那拉提机场18公里,西距吐尔根杏花沟15公里,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2016年,七十一团把七连作为旅游示范连队进行打造,连队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引导居民开办民宿和农家乐、牧家乐。2021年,连队党支部领办成立了铁骑丰禾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连队资源,打造田园风情主题民宿集群。截至目前,连队运营民宿的业主达60户,旅游合作社社员52户,从事旅游业的居民占连队总户数的50%,民宿具备日接待游客300人以上的能力,连队职工群众逐步吃上了旅游饭,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四师各团场充分依托伊犁河谷优质的旅游资源,引导职工群众将乡村民宿建设与生态资源等深度结合,大力建设乡村民宿;整合文旅资源,按照“一个民宿就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发展精品民宿、特色民宿集群,推动民宿形成集群效应,丰富民宿产业内涵和业态,擦亮民宿旅游品牌。

下一步,四师各团场将依托特色资源,加大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力度,推动民宿从量变到质变、从零散发展向集群发展、从粗放建设向品牌建设转变,让游客慢下来、留下来,享受乡村旅游的乐趣,进而带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