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二师三十四团以“绿”为底,探索开拓“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新路径——

把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发布时间:23年11月22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贾蕾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秦俊伟 刘婷婷

4

二师三十四团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生态“颜值”越来越高。图为航拍的三十四团生态保护区(资料图片)。 三十四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提供

5

二师三十四团十二连一名“两委”成员(右)和江西广明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一起察看板蓝根长势(资料图片)。今年,十二连立足实际,积极引导职工群众种植板蓝根、黄芪、丹参等中药材,实现“一地多收”。史瑞霞 摄

6

晒场上晾晒的小茴香 (资料图片)。今年,二师三十四团在棉田里套种小茴香10.7万亩,预计亩均增收1200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团场可增加农业产值1.28亿元。 三十四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提供

7

二师三十四团十一连职工展示刚刚采挖的肉苁蓉(资料图片)。近年来,三十四团通过引入中药材种植企业,在枣园中套种板蓝根、丹参等中药材,推广枣药间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史瑞霞 摄

8

航拍的二师三十四团枣园(资料图片)。这片枣园采用枣药间种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三十四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提供

初冬时节,二师三十四团生态保护区内,一丛丛梭梭、红柳仍充满生机,三五成群的野鸡悠闲觅食,一幅美好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三十四团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生态功能区发展定位,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在守护绿水青山、发展沙漠经济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和亮点,将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日前,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三十四团上榜,是兵团唯一入选团场。

将大漠黄沙转变为绿水青山已经殊为不易,再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三十四团是如何做到的?“绿富双赢”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带着这些问题,本报全媒体记者走进三十四团,深入采访,寻求答案。

持续增绿护绿 打造“绿色走廊”

11月14日,在三十四团十连生态防护林内,护林员尚新林正和同事们忙着清除林带内干枯的苇草和芨芨草。远处一簇簇红柳随风摇曳,与戈壁滩构成了一幅壮美画卷。

三十四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木塔格沙漠之间,曾是二师塔里木垦区沙化最严重的团场。20多年前,这里每年6至8级的大风天气达9次以上,因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近2000万元。恶劣的气候条件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着团场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三十四团围绕“生态立团”发展定位,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增绿、管绿、护绿、用绿、活绿“五绿”为抓手,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物力、人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在团场周边荒漠栽种沙枣树、胡杨等树种,同时配备专职护林员50多名,全力管护好全团所有林地和野生植被。

今年57岁的尚新林是三十四团十连护林队的一名组长,工作认真负责。为了看护林地,他常年冒酷暑、顶寒风在林地里穿梭巡逻。“我们除了管护团场周边的生态防护林,还要到野外去巡护公益林、生态林,每天至少要步行二三十公里路,有些偏远的地方需要开车走100多公里。工作虽然繁重琐碎,但我们乐在其中。”尚新林说。

五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龙进从小就生活在三十四团,说起团场的变化,他感慨道:“我们眼前的‘绿色走廊’,是一代代兵团人用汗水铺就的。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共同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洲。”

生态兴则文明兴。三十四团把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始终将绿色作为经济发展的底色,大力开展林业增绿增效和美化绿化行动,持续倡导全民植树增绿,全面提升林业质量效益。每年植树季,团场主要领导带头,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参与,全团职工群众共同在沙漠边缘种下一片片绿色。

经过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三十四团的“绿色家底”逐步充盈厚实,在沙漠边缘筑起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绿色屏障。据统计,三十四团现有林地9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4.98%,形成了由重点公益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生态经济林、城镇绿化林组成的五级防护林体系。

从黄沙漫天到绿满荒漠,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团场面貌焕然一新。环境改善了,生活富足了,职工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理念不断增强,治沙、造林、护林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三十四团五连职工李宁说:“我们每年都积极参加连队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把植绿、护绿的责任承担起来。”

发展沙生产业 实现“绿富双赢”

“依靠沙漠也能致富,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看着眼前的枸杞园和成片的梭梭林,三十四团九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南满良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九连是三十四团沙漠化最为严重的连队之一,2014年以来,连队“两委”一班人一直在积极寻求治沙用沙之道。

“在沙漠里种什么能挣钱?”面对职工群众的期待,九连党支部积极引导职工群众在沙漠边缘和盐碱地种植黑枸杞和梭梭。九连职工群众从一开始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发展沙生产业,到目前已种植黑枸杞1800亩、梭梭2300亩。随着一道道绿色屏障的筑起,不仅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职工群众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南满良说:“前些年受风沙影响,连队的棉花要补种五六次才能成活。近年来,我们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利用沙漠边缘的条田发展沙生产业,在防风固沙的同时让职工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背靠广袤沙漠的三十四团,通过积极争取塔河干流生态修复等项目资金,引入社会资本,加强与北京大学、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在荒漠区域进行利用灌区排渠苦咸水大面积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建立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的探索实践。同时,利用梭梭、四翅滨藜接种肉苁蓉,发展沙生产业,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014年至今,三十四团累计种植梭梭、四翅滨藜2.2万亩,接种肉苁蓉8500亩,亩均收益达800元至1200元,累计带动就业2500余人,年人均增收1.5万余元。

三十四团还依托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积极发展“光伏+”产业,并于2022年与央企合作建设200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

为降低企业运营维护成本,助力团场沙生产业发展,三十四团计划在光伏发电项目区外围种植梭梭、四翅滨藜,建立起防风固沙带,进一步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让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形成良性循环。

三十四团三级调研员顾义说:“我们在‘用绿’和‘活绿’上下功夫,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产业优势,现在接种的肉苁蓉已经产生了初步效益。今后,我们还将通过‘扩绿’的方式,大力发展沙漠经济,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绿富双赢’。”

做足林业文章 推动“一绿多金”

初冬,正是中药材收获的时节。在三十四团十二连板蓝根采收现场,一阵阵药香扑鼻而来,药材采挖机来回穿梭,一棵棵板蓝根随之出土,职工群众忙着收获、挑选、晾晒,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十二连职工田卫红说:“今年我在枣园里套种了20亩板蓝根,一块地能有两份收入,真不错!”

用好林下资源,做足林业文章。近年来,三十四团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不断拓展农业增值空间,引入中药材种植企业在枣园中套种板蓝根、丹参等中药材,并在棉田套种小茴香,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推动“产业并进、一绿多金”。

今年,该团枣药间种面积达1.3万亩,板蓝根目标单产500公斤,预计亩均增收8800元;棉花套种小茴香10.7万亩,预计亩均增收1200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团场可增加农业产值1.28亿元。

小小中药材,敲开致富门。三十四团通过基地带动、典型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目前,板蓝根、黄芪、防风等中药材种植在团场“遍地开花”,中药材种植产业正向优质、绿色方向发展。

三十四团十连“两委”成员吴海燕说:“今年我们连队种植了板蓝根、丹参、防风等中药材,这些药材品质好、产量高,为全连100多名职工群众带来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收入。今后,我们将持续做好市场对接和服务保障工作,畅通销售渠道,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持续增加职工群众种植收益。”

2009年以来,三十四团七连在风口的条田和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地块都种上了枣树,不仅能够防风固沙,也实现了土地效益最大化,给职工群众带来新“钱”途,让职工群众的生活越来越“甜蜜”。

“探索枣药间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双向发力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既改善了低效枣园管理不到位、效益不高的状况,又让绿洲生态经济林得到有效管护和持续发展。”三十四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汤清秋说,“下一步,我们将从专业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方面持续发力,为中药材种植、销售创造有利条件,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并在中药材种植示范连队建立交易市场和网络销售平台,让中药材种植成为职工群众增收的‘致富方’、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如何进一步擦亮生态底色,践行“两山”理念?三十四团党委书记、政委宁丰表示,团场将以入选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契机,在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创新生态文明机制、繁荣生态文化等方面下功夫,积极推动荒漠化治理与沙生产业、中草药产业发展相互促进,走出一条特色资源产业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生态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