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体验骆驼骑行(资料图片)。王芳芳 彭东风 摄
十师北屯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师生在北屯市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摄于9月1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11月27日,四师可克达拉市民在草原之夜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散步。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春有百花,夏有绿原,秋有胡杨,冬有粉雪。兵团之美,美在四季,美在山川河湖,美在红色人文。每一个季节、每一处景点,都能带给旅人别样的美好体验。
当前,兵团已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3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家。景区类型从传统的自然风光,逐步拓展至乡村、冰雪、红色、主题公园、露营基地等。
如何让游客喜欢来、留得住、玩得好,让“头回客”成为“回头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循环?今年以来,兵团各师市文旅部门和景区纷纷开展景区焕新行动,不断完善景区设施、产品供给,培育创新业态,提升管理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加美好的旅行体验。
设施更“新”
大雪忽至,万物冬藏。在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连日来,施工单位抢进度、赶工期,开启了项目建设冬季“抢跑”模式。
今年以来,该景区利用援疆资金,实施大规模提档升级建设工程,内容涵盖基础设施、酒店、打卡地标、旅游新业态等19个项目。
该项目经理陈锋介绍:“我们目前已经完成了主体结构建设,正在进行钢结构和雕塑部分的施工,预计在春节前,整个项目可全部完工。天气虽然寒冷,但大家干项目、抢进度的心是火热的!”
远在南疆的沙漠之门景区,到底靠啥火出了圈?
“特色源于差异,口碑生于品质。”阿拉尔市塔景联景区运营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彭东风说。
能同时容纳500余人就餐休息的游客服务中心、全长3公里的沙漠环线木栈道、带有露天演绎舞台的全景式沙漠火车餐厅、被誉为“出片胜地”的沙漠雪莲观景平台……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聚焦沙漠之门景区核心资源,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新模式、新理念,创新旅游产品、丰富业态,从“观沙”到“卧沙”,景区成功将游客留在了阿拉尔,让观光游变为度假游。
今年1月至10月,沙漠之门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
“明年5月,景区将正式‘焕新’迎客,我们将以至臻的品质、优惠的价格,热情迎接全国游客的‘考核’。”彭东风说。
业态焕“新”
“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1959年,“东方小夜曲”《草原之夜》让可克达拉闻名于世。当歌声传遍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游客开启了探索这座城市的旅程。
“大盘鸡、羊肉串,快来尝一尝!不好吃不要钱!”11月26日,随着夜幕降临,位于四师可克达拉市草原之夜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的朱雀湖美食街便开启了繁华模式,五彩的灯光交织在一起,照亮了每一家店铺和摊位,不少市民、游客穿梭其间,赏夜景、品美食、逛小店,夜生活好不惬意。
草原之夜文化旅游休闲街区由丝路花香广场、文化馆、朱雀湖公园、朱雀美食街等区域及街道组成,这里既是当地职工群众的生活休闲空间,也是外来游客体验当地文化、感受当地烟火、融入当地生活的重要渠道。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草原之夜文化旅游休闲街区榜上有名。
旅游休闲街区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承载地,也是消费业态的集聚地。今年以来,四师可克达拉市依托旅游休闲街区积极发展夜间经济,延长消费链条,激发消费活力。
四师可克达拉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街区结合“草原之夜”特色文旅IP,通过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引育自带流量的概念店、主题店、城市定制店,创新融合观光、餐饮、娱乐、购物等业态,为游客提供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让街区成为年轻人来可克达拉旅游休闲的必经之地。
融合创“新”
沿着G219出发,就能到达离海最远的边陲、草原丝路的驿站、兵团屯垦最北之地——十师北屯市。
“新疆的自然景区淡旺季分明,但红色旅游全年热度不减。”新疆额河文旅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部长陈晓琪对记者说。
十师北屯市不仅是兵团首家5A级景区白沙湖的所在地,更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不竭“富矿”。从沈桂寿升国旗旧址、西北边境第一连到抗洪守土纪念馆、北沙窝哨所等,一个个红色景点展现了兵团人的精神风貌。
“十师北屯市有着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禀赋,红色文旅资源丰富。要刺激文旅产业有效需求,形成持久消费,就要用好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历史资源,找到新玩法,打造新品牌。”陈晓琪说,“很多传统的红色旅游产品体验过于枯燥,很难留住游客。”
为了丰富游客体验,该公司在每个景点为游客设置了体验环节,比如,在抗洪守土纪念馆,组织大家自编自导保卫战情景剧;在白沙湖旅游景区自拟主题,拍摄“我是兵团人”VCR等,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潜移默化了解兵团屯垦戍边红色文化。
近年来,十师北屯市充分挖掘各类红色资源,以一八五团、一八六团、白沙湖旅游景区为依托进行全域规划,连珠成线、连线成片,形成“两线+十二点”的红色边关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