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

——为筑牢祖国西北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兵团力量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29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史进

01

六师一〇三团沙漠生态治理区鸟瞰(资料图片)。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华北 摄

02

二师铁门关市塔里木垦区采用“光伏+发电+草方格+绿植”的模式,探索出一条防沙治沙新路径。图为铁门关市华能塔东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人员对项目区内光伏板支架和草方格进行巡检(摄于10月15日)。孟冲 摄

03

治沙工人在三师图木舒克市至十四师昆玉市沙漠公路三师段两边扎方草格,固沙护路(资料图片)。 崔显朝 摄

绿色,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也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

2024年11月28日,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

今年是兵团成立70周年。70年来,兵团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一代代兵团人栉风沐雨、扎根边疆,科学防沙治沙,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周边建起片片绿洲,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探索出一条沙漠增绿、发展增质、产业增效的生态建设之路,交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兵团答卷”。

制度先行 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沐浴冬日暖阳,漫步在三师图木舒克市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美景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致。

“这些年城市变化太大了,现在风沙小了,生态环境变好了,我们生活在这里很幸福!”三师图木舒克市市民马玉芬感慨万千。谁能想到,这座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的城市在多年前还是一片荒原,如今却“推窗见景、移步进园”。

数据显示,仅2023年,三师图木舒克市就完成绿化造林2万亩,防沙治沙1.88万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51.5%。

近年来,三师图木舒克市党委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采取光伏治沙、工程固沙、封沙育林等模式,科学开展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着力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建设生态治理新样板。

防沙治沙不是简单的栽树育林,需要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实现“量”与“质”双增长。兵团党委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防沙治沙纳入《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兵团“十四五”林业和草原保护发展规划》,持续推动兵团防沙治沙用沙高质量发展。兵团九部门联合印发《兵团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按照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目标任务、防治措施和保障机制;各师市编制印发师市本级防沙治沙规划;123个沙区团场同步制定防沙治沙实施细则,切实做到统一部署、突出重点、分类推进、落实落细。

兵师团三级逐级签订《“十四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将防沙治沙列入林长制重点工作任务,压实各级防沙治沙责任。

此外,兵团还强化风沙口和沙源地治理,坚持因害设防、分区施策、科学治理、适度利用,制定印发《兵团关于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的实施方案》,统筹编制《兵团“三北”工程六期规划》等制度文件,为推进精准治沙、加快防沙治沙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兵团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兵团积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三北”工程六期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为依托,科学谋划国土绿化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加强资源监督管理,加快推进退化人工防护林、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全面提升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持之以恒 传递防沙治沙“接力棒”

站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生态公益林的瞭望塔上,向南望,是一望无垠的大沙漠,沙海绵延;向北望,是一片绿色海洋,生机盎然。一师十一团就在这片绿洲的中心地带。

曾经在无数个日子里,遮天蔽日的狂沙,企图吞噬这片绿洲。

“一年一场风,从年头刮到年尾,起风后沙尘遮天蔽日,能见度只有几米。早上一觉醒来,被子上、脸上全是沙子。”这是老军垦描述过的情景,也是全团干部职工群众一心想要改变的状况。

为保护家园和良田免受风沙侵害,多年来,十一团持续推进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加强天然荒漠林封育管护,规模化营造人工防护林,构建了由团场外围向内部依次分布的四级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大力建设特色果品林,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工绿洲防护林体系。

如今,该团森林面积达到23.5万亩,林网化率达90%,森林覆盖率由建团初期的5%提高到现在的33.8%,将绿洲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延伸了整整20公里。

兵团有123个团场位于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兵团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着力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防风治沙、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等工程,逐步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形成乔木、灌木、草场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随着兵团“含绿量”的不断增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能力和实效得到“双提升”,沙区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实现“双提高”,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双缩减”,兵团生态环境呈现稳中向好趋势。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兵团累计治理沙化土地857.9万亩,提前完成“十四五”防沙治沙治理目标。

防沙治沙,呵护赖以生存的绿洲,已成为兵团人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截至2023年底,兵团拥有森林总面积1430.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5.08%;草原总面积2982.1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1.57%,80%以上的团场实现了林网化。

借沙生金 拓宽职工群众致富路

如果只“绿”不“富”,治沙成果就难以维系。为此,兵团在引导职工群众参与沙漠治理和环境修复的同时,逐步走出了一条以治沙带致富、以开发促保护的有效路径。

眼下,地处塔克拉玛干与库木塔格两大沙漠中间地带的二师三十四团,万亩梭梭——肉苁蓉种植基地的肉苁蓉迎来采挖季。

“我们种植的肉苁蓉单产在80公斤到120公斤,亩均收益高达500元。”三十四团六连党支部书记韩有伟说。

三十四团是全力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作为塔里木河流域最后一个灌溉单位,三十四团水资源极其匮乏,为有效破解生态、生产用水问题,该团结合塔里木河生态治理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加强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合作,在荒漠区域利用灌区排渠苦咸水大面积种植梭梭,并在其根部接种肉苁蓉。

三十四团农业林业草原和生态保护中心负责人罗剑洪说:“利用苦咸水,团场已建立起防风固沙锁边林草带。截至目前,累计种植梭梭2.2万亩,接种肉苁蓉1.15万亩,带动就业25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防沙治沙是生存问题,更是发展问题。为把生态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兵团坚持分类施策,根据沙化土地实际,实行分类保护、综合治理和合理利用。用好沙漠资源,探索“光伏+治沙”模式,推进光伏与生态修复协同发展;统筹防沙治沙、新能源、设施农业等建设任务,布局“林光互补”“草光互补”,发展光伏产业;推动沙漠治理由单纯防沙治沙向“防治用”并举转变,实现生态经济兼顾、治沙致富双赢。

今年国庆期间,八师一五〇团建设完成“光伏+防沙治沙”生态农业工程,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该项目所用4000余亩的荒漠土地,不仅能够化“光”为“电”,还能借“光”生“金”,采用“林光互补”“牧光互补”模式,通过抬高光伏阵列高度、拉大阵列间距等方式,为种植沙棘、枸杞、酸枣等经济作物留出充足空间,实现荒漠化治理、光伏发电、生态修复等融合发展。

从满眼黄沙的不毛之地,到郁郁葱葱的绿色屏障,绿色已成为兵团发展的鲜明底色。如今,不屈不挠的兵团人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仍在大漠深处,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新的绿洲,建设牢不可破的绿色长城,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链接

沙漠锁边工程

含义

沙漠锁边工程‌是指在沙漠边缘建设一条绿色屏障,以阻挡沙漠的侵袭和流沙的扩散,从而保护绿洲和人类活动区域。这项工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尤为关键。

背景和重要性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环绕沙漠一圈的长度约为3046公里。沙漠南缘的绿洲地带人口和城镇集中,阻挡沙漠南侵成为治理的重点。沙漠锁边工程在保护绿洲和人类活动区域的同时,还能促进周边经济发展。

实施方法和效果

沙漠锁边工程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

‌生物固沙:这是通过封育和栽种植物等手段,达到防治沙漠,稳定绿洲,提高沙区环境质量和生产潜力的一种技术措施。

‌工程固沙:这是采用物理机械方法阻挡流沙移动,一般是建立沙障、铺设草方格。此法短时间可见固沙效果,但防护高度有限,容易被流沙掩埋。

‌光伏治沙:这是一种将新能源技术与沙漠治理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它利用光伏发电板在沙漠地区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同时光伏板下可以种植适合沙漠环境的植物,实现治沙与发电双赢。

最新进展和影响

截至2024年11月28日,长达285公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空白区顺利实现锁边“合龙”,创造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锁边任务涉及的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多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60多万人次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