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一师十一团种植四翅滨藜等沙生植物——

沙海添绿又生金

发布时间:24年12月24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郑娅莉

01

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周围,一株株四翅滨藜焕发着勃勃生机(摄于9月24日)。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纪晓贞 赵宇 摄

02

12月17日,在二师三十四团六连荒地,护林员尚新林正在进行四翅滨藜防火巡查。马永乐 摄

03

一师十一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技术人员谢小云在查看防沙治沙林(资料图片)。 朱志升 摄

04

在一师十一团,四翅滨藜长势喜人(资料图片)。张凯 摄

从一师阿拉尔市一路向南,行车大约半小时,道路尽头就是被称为“沙漠之门”的一师十一团。放眼望去,连线成片的林网向浩瀚的沙漠里延伸,黄沙中一抹抹绿色格外亮眼。此情此景,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毗邻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多年来,十一团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举措抓好生态环境保护,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发展荒漠经济。

如今,十一团已不再是黄沙漫漫的不毛之地,随着沙海播绿步伐不断加快,沙生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治沙播绿

冬日的十一团南缘,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四翅滨藜种植基地十分壮观,一行行、一列列植物挺立在沙地上,如同卫兵,坚守着防风固沙的重任。

十一团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典型的沙漠干旱区和生态脆弱区。作为离沙漠最近的团场,职工群众曾饱受风沙之苦。如今,这里不仅有连绵不绝的树木整齐排列在农田四周和道路两旁,在直抵沙漠腹地的沙丘下,也有层层绿意蔓延开来。

四翅滨藜是一种高度耐旱、耐盐碱的植物。将其种植在沙漠中通过滴灌带进行灌溉,大约4年后可生长至1.8米左右,根系深度可达4米以上。四翅滨藜长成后无须继续灌溉,而且平茬后的枝叶可用作动物饲料。

2018年3月,十一团实行“林+药+草+畜”的治沙模式,首次引进种植四翅滨藜,在63亩试验地试种,成活率达到90%以上,长势喜人。可没想到,2019年秋季栽植的7000亩四翅滨藜,2020年春季苗木成活率却不到10%,90%以上的苗木烂根死亡。

为提高四翅滨藜移栽后的外部环境适应能力,十一团成立了防沙治沙工作办公室,由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技术人员谢小云牵头负责。谢小云历经100多次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苗木本地化种植技术难关,利用种子进行大棚育苗、露地育苗,并与十一团职工合作,由职工提供种植场地,她给予技术指导,共同培育四翅滨藜,采取订单收购的方式,与职工互惠互利。

2020年4月,十一团新栽植的3000亩四翅滨藜成活率达到70%左右,2021年,全面完成2.6万亩四翅滨藜沙漠原始地貌造林苗木栽植,栽植苗木577万株。

如今,在十一团,四翅滨藜、梭梭等耐盐碱植物种植面积已达8万亩,为当地防沙治沙和盐碱地治理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点沙成金

十一团建团初期,大风一起,流沙铺天盖地,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土地沙化曾长期制约着十一团经济社会发展。而今,兼具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沙生植物,帮助十一团职工群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梦想,也给大家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

在延绵几百公里的沙丘上,一株株四翅滨藜迎风而立,一棵棵梭梭树随风摇曳,这些绿色植物相生相伴共生共荣,为这片金色沙海披上了绿衣。

在四翅滨藜种植基地,记者发现,两株四翅滨藜之间的间距比较大,大约相隔1.5米,这样能够把沙紧紧抓住吗?

“四翅滨藜的‘抓沙’能力很强,在地面以上是四翅滨藜的枝叶部分,大约是1米,但地下的根系却十分发达,已经达到了3米,而且还在不断地向两边扩张。”谢小云介绍,四翅滨藜根系可以延伸到地下数米,在长时间无降水的情况下,植株仍能维持生存。同时,在沙漠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较高。四翅滨藜对盐碱土壤有较好的耐受性,能够在一定程度的盐碱土壤中正常生长。

四翅滨藜的枝叶粗,蛋白质总含量达12.6%,可以做饲料,且生长速度较快,每年可以收2茬新鲜枝叶,一亩地能产饲草3吨左右。还能在四翅滨藜根部嫁接肉苁蓉,在治沙的同时,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戈壁荒滩也是金山银山。”十一团将防沙治沙和发展沙漠生态经济相结合,持续推进生态经济林建设,为职工群众增收提供了新的通道。

“四翅滨藜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对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荒漠化治理、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都具有积极意义。未来,我们将不断扩大四翅滨藜种植面积,发展沙生产业,让治沙的道路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谢小云说。

以沙为媒

治沙既要生态绿色,又要生态财富。如何让沙海添绿又生“金”,让职工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趁着休息,带着家人来转转。这里太美了,我们与‘长河落日圆’相遇,感受到了沙漠的浩瀚无垠。”12月20日,阿克苏市民高玲说。

今年11月,浙江卫视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在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录制。随着景区知名度不断提升、人气渐旺,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来这里旅游。

如今,走进沙漠之门景区西侧的沙地,2.6万亩四翅滨藜已经齐肩,曾经苍凉的黄沙被绿色覆盖,风力强度和次数较过去大幅降低和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风沙减少了,良田守住了,十一团走出了一条生态治沙、增收用沙、旅游兴沙的发展之路。

“今年,景区举办了‘穿越塔漠·听见昆岗’沙漠文化旅游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门嘉年华、2024魅力沙漠之门首届‘捷安特杯’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国庆西游·闪耀沙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嘉年华等活动。截至目前,景区接待游客46万人次,带动就业人数600人次,带动民宿、酒店、房车露营等住宿消费2200余万元。”沙漠之门景区负责人胡丹说。

十一团立足全域旅游发展,深化“旅游+”融合发展,带动更多职工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这两年,连队环境越来越美,来旅游的客人越来越多。”12月20日,十一团一连职工蔡秋生一边忙碌一边说,“自家的农家乐成了网红餐厅,生意好了,腰包鼓了。”

十一团九连依托区位优势,将连队闲置房屋打造成“漠上花开”主题民宿,吸引游客前来住宿。目前,连队民宿边运营边改造,努力提级升级,向着“丙级”民宿发力。

近年来,十一团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利用并重,多层次、多途径开发利用沙漠资源,大力发展沙漠旅游业,举办特色活动,推出娱乐项目,鼓励引导职工群众发展农家乐、民宿、餐饮等新业态,使沙漠旅游业成为壮大团场经济、促进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作物名片

作物名称:四翅滨藜

兵团主要产地:一师十一团、二师三十四团

生长特点:

四翅滨藜是藜科,属多年生半常绿灌木,高可达2米,根系深度可达4米以上,无明显主茎,分枝较多,叶互生,叶片条形或披针形,叶尖渐尖或钝,正面绿色,背面灰绿色或绿红色,粉粒较多,枝条密集,树干灰黄色,嫩枝灰绿色。

四翅滨藜是半干旱地区的典型植物,适应的土壤条件很广,高度耐干旱、耐盐碱、耐寒冷。四翅滨藜长成后不用继续灌溉,是唯一能够在常年不浇水的生态环境下,依旧保持旺盛生长的人工种植植物,是荒漠地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