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一大早,四师七十二团煤矿矿长马丛军就来到该矿其林托海火区,指挥督导煤田火区治理项目的实施。马丛军向记者介绍:“火区治理目前进展顺利,已经完成航磁、红外测温、地形测量、自然电位测量等物探工作。”
环境保护是每年全国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一名煤矿行业的从业者,马丛军认真学习了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对煤矿企业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兼顾环境保护、履行好社会责任进行了深入思考。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预测储量居全国首位,但也是我国煤田火灾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做好煤田火区治理工作,不仅是关乎煤炭资源合理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更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兵团科学谋划、积极推进煤田火区治理工作,力争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建设双赢。
七十二团煤矿于上世纪80年代建成投产,最初年产动力煤3万吨左右,2010年产能提升至9万吨。如今,随着煤田灭火工程的开展,计划在消除明火后,建设一座年产100万吨的露天煤矿。针对火区特点,七十二团煤矿专门聘请科研院所相关专家帮助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采用先进的灭火工艺、技术和装备,确保火区治理工作取得实效。同时,在边坡稳定处理、后期生态修复等方面,该煤矿也做了大量工作,力争在今年5月底完成治理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也应当成为企业的共同追求和社会责任。”马丛军表示,“作为火区治理的主体单位,我们已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资金用于治理工作,通过治理每年可阻燃煤炭1.8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5.7万吨、二氧化碳5.274万吨。治理完成后,煤田明火区和隐蔽火区将彻底熄灭,不仅可以保护好煤炭资源,还将为生态修复创造有力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