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师九〇团学校举办的“中国飞天梦大课堂”活动中,中国飞天梦科技志愿团专家在带着学生们一起体验模拟操纵飞机(资料图片)。秦桂连 摄
在二师华山二中举办的无人机穿越比赛中,参赛选手在拿着操控仪操控无人机(资料图片)。 李嘉成 朱露露 摄
3月14日,十二师一〇四团学校四年级学生在上图形化编程社团课。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郑新平 摄
“老师,鱼鳔形状为什么和教材不一样啊?”3月19日,五师中学初二年级学生张雪彤举着解剖刀惊呼。在五师中学,这样的场景在科学课上屡见不鲜。
用筷子搭桥,用菜汤做试剂,用矿泉水瓶培养会“呼吸”的酵母菌,用紫甘蓝汁测雨水酸碱度……在五师中学的校园里,科学教育“玩”出了新花样。
五师中学的科学课堂正是兵团探索青少年科学教育创新路径的缩影。近年来,兵团以“双减”政策为契机,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为目标,构建起“教育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科学教育工作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育人新路。
2024年,兵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形成科学教育改革的“兵团模式”。
课程“变样”
助力校内教学提质增效
“这是我今天做的科学净水系统套装,它可以把脏水过滤得非常干净。”3月18日,在三师五十三团中学科学实验室,教师正带领孩子们一起参与净水科学小实验,学生们通过示意图放置过滤纱布、净化石、瓷沙、活性炭、石英砂等材料,组装净水过滤装置,直观体验“污水变清水”的过程。
三年级学生木尼孜热·莫合坦尔说:“学校开设了科学选修课程,我可以在课堂上亲手制作科学模型,我很喜欢科学课,这个课可以增强我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三师五十三团中学积极推进科学教育课程整合,校本教材大量引入生活实例,使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科学教育的需要。
课堂提质是实验校科学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基因重组”是提质的关键。
兵团在严格执行国标课程的同时,催生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群——
兵团二中编写的《轻松学科学》教材,以一个个的科学小实验为项目进行设计,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目前教材已在新疆及兵团10余所学校推广使用;
二师博古其中学1800名师生共同设计参与“行走的科学课堂”项目化学习,让同学们来到4000公里外的贵州“中国天眼”平塘国际天文体验馆,亲手组装天眼模型,共同聆听来自宇宙的声音;
五家渠第三小学积极开设三维设计、科学探究、机器人等社团,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引入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室等数字化手段,让学生在更加直观、生动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师资力量的跨越式提升为质效飞跃注入动能:通过“新增一批、外聘一批”的多元化聘任机制,各学校吸纳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科技工作者加入科学副校长团队,构建起“校内专职+校外专家”的双轨育人模式,大力培养科学类课程骨干教师,推动科学教师和实验管理员培训全覆盖。目前,兵团289所中小学校已配备科学副校长363人,其中131人来自科研院所。
校外资源
打造没有围墙的科学课堂
在六师五家渠市,一场“打破围墙”的课堂建设热潮正席卷而来。污水处理厂、航天基地、产业园都变成了没有围墙的科学课堂——
五家渠第二中学的同学们戴着安全帽,走进五家渠龙河污水处理厂,跟随工程师参观沉砂池、初沉池、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等设备,了解污水从浑浊到清澈的全过程;
在“中国飞天梦—科普万里行”主题活动中,航空航天领域专家走进六师五家渠市各学校进行科普讲解,同学们亲手触摸模拟飞行器,现场体验模拟飞行,感受科学的魅力;
六师一〇二团学校与当地的兵团新型建材经济开发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师生通过参观经开区企业产品展示厅,深度体验兵团新型建材经济开发区的发展历史、技术领域、产品特色和企业文化,感受科技的魅力。
“科学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要让孩子们用双手触摸科技的温度。”兵团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理事长、五家渠第三中学“科学副校长”杨建伟笑着说。
《奇妙的光》《看见声音》《怪力乱神》《你会“吃”吗》……这是石河子科技馆推出的免费科学课清单。
这个春天,石河子科技馆充分利用场馆科普资源,发挥平台优势,每周三至周五,面向师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推出科学课程,每节课30至40分钟,和学校一同开展科学教育,补充学校科普工作资源缺口,推动馆校联动、馆校融合走深走实,在“双减”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科普加法功能。
兵团各师市积极开展“百馆千所”免费开放活动,统筹动员各有关部门将科技馆、博物馆、气象台、农科所、图书馆、展览馆、高校及科研院所实验室、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综合实践基地、企业生产线及研发中心、环保设施等纳入科学教育社会课堂“百馆千所”阵地集群,向兵团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同时,鼓励各类科学教育场馆定期招募中小学生志愿者参与讲解体验和导览服务,让科学触手可及。
协同育人
点亮“未来科学家”星光
2月19日,夜幕降临,兵团一中的报告厅却灯火通明。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分党组书记、院长肖文交正在讲述“天山是如何形成的”,台下学生的眼睛闪闪发光。这场科学家与青少年的“双向奔赴”,折射出兵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生态的深远布局。
在2024年度第七期“探知未来科技女性培养计划”优秀学生名单中,全国30名学生入选,“兵团一中”的名字出现了8次。这是兵团科学教育协同育人的生动案例。
入选的兵团一中学生王子溪在她的实验日记中写道:学校在我们参与全国答辩前,为我们请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新疆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们,听我们稚嫩地讲述着自己的开题报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指导老师马瑞一直是我们坚实的后盾;爸爸妈妈的鼓励和支持给了我们无穷力量……
兵团一中党委书记盛新军说:“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学校还积极倡导联动大学、科研院所,厚植沃土,‘中学与科研院所贯通,探索培养拔尖创新潜质人才’的培养理念,依托科学院的历史底蕴、强大的科研实力、一流的师资团队和全面的学生培养计划,让学生科学种子生根发芽,为孩子们的成长赋能。”
二师博古其中学尤其注重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培育和建设工作。近年来,学校积极寻找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博物馆、科技馆、农业产业园等多方机构合作共建机制,共同为学生科技成长赋能。目前,该校已与二师铁门关市科技馆、兴新职业技术学院智慧能源科普基地、瑞源乳业等10个校外科普基地共建合作,共同培养“小小科学家”。
从校园里的实验室到产业园里的研学基地,从科学家讲座的阵阵掌声到科创赛场的捷报频传……在这片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土地上,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兵团模式”正迸发出蓬勃生命力。
“培养科学家很重要,让每个孩子具备科学思维更重要。”兵团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延辉说,“兵团教育系统将大力提升科教协同育人质效,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当更多孩子像王子溪一样,将“为实现科学梦想全力以赴”设为人生目标时,未来,注定会被科创的星光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