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十师北屯市玉带河美丽风光(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十师北屯市干部群众在进行社火巡游表演(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向阳花生命的花,风吹雨打都不怕,向阳花最美的花,屯在边疆绽放年华……”歌曲《向阳花盛开的地方》悠扬的旋律,伴随着额尔齐斯河潺潺的流水,回荡在北屯市的街头巷尾。
北屯,这座位于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着迷人且独特的光芒。
北屯之美,不仅在于自然风光,更在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代代传承、熠熠生辉的屯垦戍边伟大事业。
“屯”字在古代屯垦制度中意义重大。西汉首开西域屯田,开创了屯垦戍边的有效方式,对稳固边防、保障军粮、促进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至关重要。
1958年8月,镇边将军张仲瀚带队组建十师并选点布局。部队与勘测设计人员穿越戈壁,来到额尔齐斯河畔的得仁山。张仲瀚将军指着山下一片黄羊野兔出没的开阔地,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山有水就能打胜仗。这里依山傍水,中军大帐就设在这里吧。”他将十师师部所在地命名为“北屯”,寓意兵团最北面的一支屯垦部队。
春日,走进北屯市中心,张仲瀚将军雕像巍峨耸立,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他身姿挺拔,用坚定而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脚下这片他挥洒过汗水与热血的土地。这座雕像不仅是建筑,更是北屯的标志性符号。它宛如一位无声的讲述者,诉说着北屯一路走来的风雨,引领人们探寻北屯名字背后的文化底蕴与独特魅力。
岁月悠悠,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在这里挥汗如雨,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们用汗水与心血,赋予这座城市鲜活的生命力,让北屯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温情。
众多文艺作品为北屯添上绚丽色彩。从文学作品的细腻笔触,到音乐作品的激昂旋律,从影视作品的生动演绎,到美术作品的直观呈现,全方位、多角度勾勒出北屯那份独一无二的魅力。
作家王云鹏创作了三部文学作品《疆龄》《团场往事》《从春分到秋分》,时间跨度从一八七团初建至今。在这几部作品中,作者用真挚、朴实的文字,记录了北屯人艰苦创业、砥砺前行的历程。透过这些文字,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目睹了北屯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辉煌,深刻感受到北屯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
北屯地处多民族聚居区域,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独特的民俗文化氛围。漫步北屯街头巷尾,仿佛置身民族文化大观园。多元文化的交融丰富了北屯文化内涵,为北屯增添了无限魅力。《北屯故事》等文学作品生动描绘了北屯各民族生活场景与风俗习惯,让读者仿若置身北屯街巷,感受各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
“金鸡版图美丽的尾巴,最高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家……”悠扬的歌声袅袅传来,歌曲《北屯之星》以朗朗上口的旋律、朴实亲切的歌词,生动再现兵团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伟大历程,深情歌颂兵团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与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让每一个聆听者都深深沉醉在北屯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之中。
北屯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地积极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民俗表演等活动,让更多人感受北屯文化的魅力。
北屯紧跟时代步伐,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结合,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在文学创作领域,组织创作比赛、邀请知名作家授课,激发本地作者创作热情,吸引外地创作者,为北屯文学创作注入新活力。
老一辈兵团人是北屯的拓荒者,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挥洒汗水,用勤劳的双手开垦出片片良田,用坚强的意志筑起城市的根基。他们的故事,如同一部部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讲述着北屯从无到有、从荒凉到繁荣的变迁。这些故事通过口口相传、通过文艺作品的记录,深深影响着新一代北屯人。
新一代北屯青年,既是北屯文化的继承者,也是创新者。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现代文明,同时不忘传承先辈的精神。在北屯的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年轻人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或组织文艺演出,或参与民俗节庆,用自己的方式为北屯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额尔齐斯河上,河水泛着粼粼的波光,仿佛在诉说北屯的过去,畅想北屯的未来。在河畔的公园里,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屯垦戍边的故事;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嬉戏,笑声回荡在空气中;年轻人则聚在一起,讨论着如何为北屯的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远处的张仲瀚将军雕像,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庄严,深邃的目光凝视着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