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师五一农场二连设施农业基地的温室大棚内,种植户在查看醇基燃料供暖系统(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5月6日,晨光穿透薄雾,为十二师五一农场二连设施农业基地的温室大棚披上一层金色薄纱。棚内,玫瑰、三角梅与郁金香竞相绽放,种植户张建利轻触电子屏,醇基燃料供暖系统即刻切换至恒温模式。“以前守着煤炉子添火,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现在可省心多了!”他轻拍银色燃料罐,脸上洋溢着轻松的笑意。
这片曾被煤烟笼罩的土地,如今正以全新的姿态焕发生机。两年前,温室的烟囱不断喷吐灰白煤烟,种植户们裹着厚厚的棉衣在棚间穿梭,每隔两小时就得添煤保温。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和兵团党委的高位推动下,十二师各级党委主动作为,靠前指挥,率先在“乌—昌—石”区域完成居民和农业散煤清零,用实际行动捍卫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荣誉。
“燃煤成本虽然低,但污染实在太严重了。”十二师生态环境局综合科科长桑爱军算了一笔账:仅一个冬季,基地燃烧散煤就释放出近10吨二氧化硫,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超过2吨。这片承载着“鲜花经济”希望的田野,一度成为“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治理的难点。
转机出现在2023年冰雪初融的春天。十二师生态环境局联合农业农村局成立专项工作组,他们踏着融雪后的泥泞道路,逐户走访调研。当煤改气、煤改电因成本过高难以推进时,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搭建起实验台,反复测试各种替代方案。当醇基燃料的蓝色火苗第一次在温室中跃动,现场监测设备显示的污染物数值让所有人如释重负——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大幅下降,相较燃煤设施,污染物下降比例超过90%。
工作组抓住时机,带着燃料企业向种植户们逐一演示操作流程,并将复杂的锅炉改造简化为“三步安装法”。如今,十二师1141座温室的燃煤设施已全部拆除,电子温控设备取代了煤铲铁钩,种植户们终于能在沁人的花香中直起腰杆劳作。
这场生态变革的影响远不止于温室大棚。沿着头屯河谷河岸前行,曾经星罗棋布的燃煤小锅炉房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地下蜿蜒铺设的天然气管道。作为乌鲁木齐“西大门”,十二师6个团场位于“乌—昌—石”核心区域。2023年4月,十二师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与乌鲁木齐市“同城同策同标准”推进清洁替代。到当年10月,完成1961户家庭与1141座温室燃煤设施清零,全域正式迈入“无煤时代”。
走进十二师西山新区,一○四团城市综合治理工程暨EOD项目施工现场,钻机轰鸣不断。这个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开发项目,正将昔日的采煤沉陷区逐步转化为生态宜居的城市公园。在十二师生态环境局的档案室里,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的材料已全部归档,每一份验收报告都记录着防护林修复、地下水位回升等生态改善的坚实步伐。
今年一季度,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优良率首破80%,十二师在其中贡献了不可或缺的 “生态拼图”。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更能感受到这场生态治理带来的温暖变化:清晨,老人伴着鸟鸣悠然晨练;孩子们仰望着蓝天,兴奋地指认云朵的形状;曾经饱受粉尘困扰的哮喘患者,也能推开窗户畅快呼吸……这些美好的瞬间,如同绽放的花朵,诠释着生态治理的温度与质感。
十二师的生态蝶变既是一部技术攻坚史,更是一曲民生协奏曲。从过去的煤烟弥漫,到如今的花香四溢;从各自为战,到兵地携手,这片土地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从“求生存”到“享生活”的跨越。现在,生态建设的故事仍在继续——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正在加速推进,土壤详查的无人机即将升空作业,生态执法人员也在模拟演练中不断锤炼本领。随着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十二师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