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如何让人才既“扎根”又“生长”?

——兵团多维赋能做优“近悦远来”人才生态观察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马雪娇

1

5月13日,在可克达拉市汇聚·未来城人才小区健身室,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莫凡诗(左)在跑步健身。作为四师可克达拉市精心打造的人才公寓,该小区投资2.6亿元,建有住房500套,配备了人才之家、图书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室外篮球场等设施,让人才不仅“引进来”,更能“融进来”“留得住”。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2

在石河子大学校园里,大学生们深入交流,畅谈理想和未来(资料图片)。石河子大学始终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增国家人才计划入选者36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60%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新疆和兵团建功立业。黄莎莎 摄

3

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招聘活动现场,兵团博士后设站单位工作人员向咨询者介绍兵团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资料图片)。近年来,兵团深入实施人才强兵团战略,聚焦“引、育、留、用、服”全链条,建设新时代博士后队伍,并在住房、就医、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为博士后人才提供一揽子支持和便利化服务。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燕 摄

良禽择木而栖,贤才观风听潮。

人才,是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近年来,兵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兵团战略,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党管人才格局持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日臻完善,人才引育平台迭代升级,人才服务保障坚实有力。新时代的兵团,正以开放之姿、求贤之心广纳英才,凝心聚力擘画发展新篇。

倾心引才,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5月8日清晨,迎着晨曦,十四师四十七团医院中医科负责人艾乐松骑上电动车,直奔医院。还没到上班时间,就已经有患者在中医科门口等着他了。

2013年,艾乐松从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满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被分配到了十四师四十七团医院。

“我刚来团场的那一年可没有现在这么忙碌,有时候一周都等不到一个患者。”艾乐松说,“当时团场没有中医科,也没有诊疗场地,职工群众对中医诊疗手段也不是很接受。”

没有中医科,他就从零起步创建;没有患者,他就边学习边义诊,积极做科普、搞宣传。

服务期满后,艾乐松选择留在四十七团。在他的坚持和努力下,四十七团医院成立了中医科,诊室也从最初12平方米扩充至现在的500平方米,诊疗项目从3项增加至20余项,床位从2张增加到14张。

如今的艾乐松已经开门纳徒,从“被留的人”成为“留人的人”。他将自己的经验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为推动团场中医药事业发展尽心尽力。

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共有全国1300余所高校的2.4万余名有志青年赴兵团服务,在“政策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工作机制的感召下,其中的6000余名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选择留下来服务兵团发展大业。

让八方英才近悦远来,一定要高位谋划、系统推进。近年来,兵团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选人用人,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出台《“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关于做好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着力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各师市和用人单位积极发挥人才引进主体作用,放开手脚大胆引进人才;借助对口援疆省市的力量,通过学术合作、技术指导、挂职帮扶、项目共建或合作等多种方式,柔性聘用对口援疆省市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和机构知名专家学者、领军人才,为推动兵团高质量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博士后群体是重要的战略性人才资源。兵团聚焦“引、育、留、用、服”全链条,不断推进新时代博士后队伍建设。兵团制定在站博士后人员日常经费、博士后工作日常管理补助经费资助政策,每年从人才发展资金中拿出经费向设站单位和在站博士后提供财政资助,并在住房、就医、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为博士后人才提供一揽子支持和便利化服务,使兵团成为对博士后人才具有吸引力的创新创业高地。

目前,兵团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21个,累计招收博士后79人,目前在站博士后43人。一大批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在兵团这片沃土释放创新创业活力,有力推动了兵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悉心育才,充实人才储备“后备军”

5月9日,在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戴志伟专心操作精密仪器,就相关乳业课题进行探索钻研。

戴志伟是十二师硕博引进人才,被问及为什么选择天润乳业时,他回答说:“天润乳业高度重视人才发展,不仅在实验设备配备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还积极提供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而且,我们研发人员的薪资待遇也相当可观。”

近年来,借助兵团、十二师招才引智政策的大力支持,天润乳业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目前已集聚和培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兵团特聘专家1人,建设博士后工作站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设立企业内部培训机构1个、认定机构1个,为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广阔舞台。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

近年来,兵团着力培育战略人才,充分发挥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依托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人才载体平台,实施兵团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加速集聚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设立兵团人才发展专项,通过设立财政专项、科研项目,加强联系服务等方式,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兵团各高校聚焦重点领域科学设置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新工科、新文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打造“才源”。

兵团的发展壮大不仅需要一大批高端科研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和技术工人。

兵团大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学,强化多元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鼓励各职业院校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通过“引企入校”“入企办学”,让人才与产业项目“同频共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融相促”。

“我们围绕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兵团七大主导产业和21条重点产业链以及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需求,积极完善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指导职业院校新增中高职专业点50余个,其中70%以上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兵团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兵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选择留疆工作的有万余人,占比超过90%,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真心留才,构筑人才“强磁场”

5月7日,走进位于七师胡杨河市的兵团电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吴正雷正与团队成员们就相关技术研发问题进行热烈讨论。

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吴正雷,曾在江苏某知名高科技公司的国家级研究中心从事环保水处理领域的开发与研究工作。

谈到自己选择成为兵团电子材料产业创新研究院一员的原因,吴正雷说,七师胡杨河市人才引进力度非常大,从科研经费支持到给予购房补贴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给力的政策措施,对高技术人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们引进的人才分为七个层次,按照不同层次标准给予人才津贴和一次性购房补助,并在职称申报评定、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惠保障。”七师胡杨河市党委组织部人才科副科长焦永平介绍。

人才引进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做好留住人才的“后半篇文章”,而优质服务是留住人才的重要抓手。兵团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从政策扶持、制度完善、优化服务等方面,努力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面对青年人才初入社会面临的住房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兵团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为人才卸下“住房包袱”,让“安居”成为“乐业”的起点。

在可克达拉市汇聚·未来城人才小区,四师可克达拉市引进的对口援疆干部、异地交流干部、高层次人才、选调生、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一大批人才在这里安居。该小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6亿元,建有住房500套,配备了人才之家、图书室、健身室、乒乓球室、室外篮球场等设施,让人才不仅“引进来”,更能“融进来”“留得住”。

不只是四师可克达拉市,如今,大力度的人才服务保障政策在兵团各地落地开花。各师市紧盯人才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出台务实、科学有效的人才政策,从住房、服务、提供成长平台等维度入手,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以“待遇红利”“编制红利”留住人才,做好购房补贴、租房补贴等待遇的发放工作,让更多的人才享受到政策红利;同时,解决人才在住房安居、子女教育、父母养老、医疗保障等方面的现实困扰,真正做到精神层面关怀、物质层面支持,让各类人才在兵团工作和生活更加舒心、开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