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劲风裹挟着沙粒掠过二师二二三团广袤的田野。在二师铁门关市农田排水土地提质增效暨盐碱地土地整治开发项目现场,细碎的盐晶在阳光照射下泛着微光。当记者穿过防风林带,一片绿意豁然出现在眼前——整齐的海水稻秧苗舒展新叶,与百米外白茫茫的盐碱荒滩形成鲜明对比。
“你看这土壤,现在攥起来能成团,3年前可是能硌破手掌的‘盐壳子’。”该项目负责人刘晓龙蹲下身,用手扒开秧苗根部的土层,随手抓起一把土对记者说道,“这是我们用地下暗管排盐技术‘洗’了3年的成果。”
“过去各团场的农业灌溉废水直排荒漠,现在通过这套管网系统,废水成了‘洗盐剂’。”刘晓龙介绍,这一项目实施后,将农灌废水引入地块,通过“以水攻盐”的方式,让盐分随水流渗入暗管,最终排入总干排。
这套循环系统不仅让每年2000余吨的农灌废水变废为宝,更让土壤含盐量从2%降至0.5%。
站在田垄上远眺,2400亩方格田如棋盘般铺展,450亩小麦已抽穗扬花,其余地块则被海水稻织成绿毯。“过去,职工群众开着三轮车来到这里,随便刨两铲子就能装半车盐。”刘晓龙的声音里带着苦涩,“但现在,盐碱地成了大家眼中的‘香饽饽’。”
刘晓龙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去年11月份拍摄的测产照片:专家组一行围在120亩示范田边,测产仪上显示的“505.1公斤/亩”数据格外醒目。“这是师市重度盐碱地水稻亩产首次破千斤!”刘晓龙自豪地说。
在几公里外的二二三团二连,承包户杨进蹲在自家油葵地里,脸上满是兴奋:“去年这里种的春小麦,平均亩产300多公斤,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记者了解到,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的核心试验区,这片140亩的油葵地见证着科技的力量——暗管排盐技术使耕层土壤盐分从70克/千克降至30克/千克。
杨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撂荒地每亩还要倒贴管理费,现在种油葵预计每亩收入能达到1500元。”
“新疆有超过三分之一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的盐碱化,盐碱荒地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仅二师铁门关市就有中度及重度以上盐碱地71.91万亩。”二师铁门关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师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19年以来,已累计建成暗管排盐示范区9.36万亩。曾经的不毛之地,正一步步蜕变为沃土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