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丝路要塞展新颜 千年古城焕生机

——唐王城遗址探秘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朱丹丹

1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临时展厅内展出的五铢钱(摄于5月1日)。

2

5月1日,游客在唐王城遗址打卡拍照。

3

5月1日,舞者在唐王城遗址开放日为观众表演节目。

4

唐王城遗址沙盘(摄于5月1日)。

“五一” 假期,一场盛大的开放仪式点燃了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热情。唐王城遗址,这座在历史长河中沉睡千年的古城,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正式向公众开放。一时间,八方游客纷至沓来,他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好奇,踏入这片古老的土地,试图探寻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探秘遗址:触摸千年历史的脉搏

从三师图木舒克市向北驱车约12公里,远远便能望见唐王城遗址上那座巍峨的烽燧。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老建筑,犹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脚下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

沿着蜿蜒的木栈道缓缓而上,唐王城遗址的雄浑气势逐渐铺展在眼前。站在山巅极目远眺,古城的三重城墙依山势起伏,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山间——内城墙从山腰直抵山巅,外城墙与内城墙相连,大外城墙则环绕南山根,层层叠叠,尽显当年军事要塞的威严气势。

“这些城墙都是用泥土、草和石头混合建造的,历经千年依然坚固。”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综合科科长李瑞锋指着斑驳的城墙向记者介绍,“从城墙的建筑工艺和布局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一个规模宏大、防御严密的军事重镇。”

在古城西侧25米高的悬崖上,5尊摩崖石刻佛像浅龛静静伫立。虽然其中一尊佛像已遭破坏,但残留的雕刻痕迹依然清晰可见。“这些佛像是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李瑞锋说,“它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记忆。”

走进遗址区,佛寺遗迹、古河道、主干道等历史遗存分布其间。古河道早已干涸,河道两侧还能找到零星的陶片和兽骨;主干道上,深深的车辙印仿佛在诉说着千年前骆驼商队往来的繁忙。在一处佛寺遗址前,两根土柱相对而立,这是佛寺山门留下的遗迹。

“从地表散落的与佛教有关的遗物来看,当年这里的佛寺规模不小,香火很旺。”李瑞锋介绍道,“在这里发现过大量与佛教有关的文物,说明这里曾是重要的佛教传播地。”

唐王城遗址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它不仅展现了古代高超的建筑技艺,更见证了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与文化交融的繁荣景象,记录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在这里,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存在,让人们对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考古发现:揭开尘封的历史记忆

自2022年正式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唐王城遗址不断带给人们惊喜。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掘出土珍贵文物700多件,这些文物犹如一把把钥匙,逐渐打开了尘封千年的历史之门。

在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的展柜里,记者见到了部分出土文物。锈迹斑斑的铜镜,边缘雕刻着云雷纹,虽然镜面已被岁月侵蚀,但仍能看出当年打磨工艺的精细。旁边陈列着造型独特的陶器,有的刻着葡萄藤蔓图案,有的底部印着几何花纹,这些都是古代居民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众多文物中,30多枚刻有文字的木简尤为珍贵。这些木简上的龟兹文与汉文虽因岁月侵蚀变得模糊,但经专家仔细辨认,发现其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屯田规模、作物种类,以及与周边城邦的商贸往来情况。木简上的文字,为研究古代西域的经济管理与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线索。

而4枚保存完好的“开元通宝”铜钱同样引人注目。铜钱呈外圆内方的经典形制,钱文工整规范,“开元通宝”四字苍劲有力,铸造工艺精湛。这种由唐朝官方铸造的货币,在唐王城遗址大量出土,充分证明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西域地区联系紧密,也印证了唐王城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商贸枢纽的历史地位。

“这些‘开元通宝’的发现,证明唐代时期这里与中原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新疆屯垦历史博物馆馆长李宗乾拿起一枚铜钱仔细端详,“从货币流通就能看出,当时的唐王城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重要的商贸枢纽,在丝绸之路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此外,遗址还出土了喀喇汗王朝的圆形无孔钱币、唐代的“乾元重宝”等货币。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政权的货币出现在同一遗址,充分说明唐王城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区域经济中心。考古人员还发现了铁制农具、陶制灯盏、玻璃珠串等大量生产生活用具,这些文物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通过对出土文物的研究,我们基本还原了古城的布局和建筑形制,也对唐王城的历史沿革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李宗乾介绍说,“这里曾先后作为西汉尉头国(地方政权形式)、唐代尉头州的所在地,见证了多个历史时期的兴衰变迁,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

唐王城遗址就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件出土文物都是书中的文字,它们共同讲述着各民族共同开拓边疆、建设家园的历史,见证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这座千年古城将为我们揭开更多尘封的历史记忆。

活态传承:让历史文化焕发新生

为推动千年古城焕发新生,三师图木舒克市与巴楚县建立跨区域协同机制,成立联合工作专班,共同推进唐王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双方整合资源,在遗址保护、文化研究、旅游开发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探索出一条遗址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步入新建的唐王城遗址游客服务中心,前沿科技与历史古韵交织碰撞。多媒体放映厅内,全息投影技术在光影流转间,将尘封千年的历史画卷徐徐铺陈。观众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西汉时期屯田的忙碌场景,络绎不绝的唐代丝路商队,佛寺悠远的晨钟暮鼓……皆以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呈现,带来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一旁的大型沙盘模型,则按照1∶100的比例,精准还原了古城的建筑布局和地形地貌,游客通过沙盘可查看各个区域的历史功能和考古发现,深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

“我们通过沙盘清晰展现了城址的布局与结构。让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遗址的魅力与价值,这不仅为展览增添了亮点,也为考古成果的展示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李宗乾说。

在遗址保护方面,三师图木舒克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局)创新采用“可接近式保护”模式。沿考古保护区边界铺设了总长444米的木栈道,游客既能沿着栈道近距离欣赏遗址风貌,又不会对文物造成破坏。栈道采用环保材料,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沿途设有多个观景平台和休息区,并配备专业讲解设备,方便游客深入了解遗址历史底蕴。

“未来,我们还将开发研学旅游线路,打造丝路文化研学基地。计划推出考古体验、丝路文化讲座、传统手工艺制作等特色课程,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李瑞锋说。

站在唐王城遗址的烽燧下,一边是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遗迹,一边是蓬勃发展的现代化三师图木舒克市,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城正以全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时代篇章,成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唐王城遗址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本版图片均由张鹏飞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