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军武(右)在十师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向游客们讲述当年的抗洪守土故事和自己的戍边经历(摄于2024年9月21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正虎 摄
十师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内陈列的《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雕塑(摄于4月24日)。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摄
在祖国的西北尽头,“路止界碑,河分两国”的极北之地,十师一八五团宛如一颗坚韧的铆钉,深植在边境一线。这里,路的尽头是国境,水的尽头是界河,人迹罕至处,却矗立着一座意义非凡的纪念馆——十师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
十师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于2016年5月设立并投入使用,占地面积1623.84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纪念馆以《坚守》为主题,用4个展厅、200余幅史料、15件军垦文物和1座雕塑,定格着1988年那场捍卫55.5平方公里国土的抗洪壮举。馆内复原的“人墙堵洪”场景中,蜡像人物冻裂的手掌与电子屏里的浑浊洪流模型形成震撼对比,循环播放的界河改道模拟动画,正无声诠释着“国土至上”的庄严誓言。这座以“守土固边”为魂的纪念馆,既是边疆岁月的时光切片,更是兵团精神的具象化丰碑。
洪流中,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
1988年4月,春寒料峭,本该是万物复苏的时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让这片土地陷入了绝境。
中哈界河阿拉克别克河上游,暖湿气流与冷空气激烈交锋,短时间内积雪大面积迅速融化,引发了百年不遇的融雪性洪水。浑浊的洪流如脱缰的野马,裹挟着泥沙、巨石与倒伏的树木,以排山倒海之势奔腾而下。
仅仅几天时间,河水便漫过堤岸,冲垮了一八五团用于灌溉引水的桑德克龙口。汹涌的洪水改道而行,顺着喀拉苏自然沟,疯狂地朝着额尔齐斯河涌去。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中苏国界以界河主航道中心线为基准。如果任凭界河主航道因改道偏移,界河以东、自然沟以西55.5平方公里的领土就会丢失。
“55.5平方公里不是一串冰冷的数字,它相当于7773个标准足球场,是无数兵团人挥洒汗水、扎根奋斗的家园,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十师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负责人李文善说。
“国土一寸不能丢!”紧急关头,一八五团的干部职工们,没有丝毫犹豫,迅速集结起来。团部大喇叭里传出激昂的号召,穿透风雨回荡在团场各处。一时间,拖拉机、农用车轰鸣着驶向决口处,车上满载着沙袋、铁丝和抢险物资;男女老少纷纷放下手中的农具,拿起铁锹、扛起麻袋,义无反顾地冲向抗洪一线。
附近团场的职工群众得知消息后,也自发组织起来,星夜兼程赶来支援;边防部队的战士们,更是闻令而动,奔赴洪水肆虐的方向。
一八五团职工赵焕春,当时还只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回想起那段日子,仍难掩激动:“洪水来得太突然了,眼看着家园一点点被淹没,心里急得像火烧。大家都知道,守住堤坝,就是守住国土,守住我们的根!”
那些天,赵焕春和战友们日夜奋战在决口处,饿了就啃几口干馕,渴了就喝几口冰冷的河水,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打个盹,醒来又继续投入战斗。洪水湍急,每一次往决口处投放沙袋,都像是与死神赛跑。汹涌的水流随时可能将人卷入水底,可没有一个人退缩。
人们手挽着手,组成一道人墙,试图减缓水流的冲击。冰冷的河水浸泡着他们的双腿,麻木感从脚底蔓延至全身,可他们咬紧牙关,用钢铁般的意志,与洪水顽强抗争。经过16个昼夜的浴血奋战,滔滔洪水终于被成功驯服,重新回归故道。那一刻,精疲力竭的人们相拥而泣,欢呼声、呐喊声回荡在阿拉克别克河畔。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守护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坚守中,诠释忠诚与担当
洪灾过后,为了铭记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时刻警醒后人,2016年5月,一八五团在决口处附近,建起了一座抗洪守土纪念馆。同时,在界河边设立了民兵哨所,安排专人常年驻守,负责查看水情、守护堤坝、巡视界河。
马军武,这位年轻的“兵二代”,主动请缨,成了哨所的首位护边员。马军武驻守的军武哨所(桑德克哨所),条件艰苦得超乎想象。这里地处“西北之北”,自然环境恶劣到了极点。
春天,频繁的融雪洪水,让人时刻提心吊胆;夏天,铺天盖地的蚊虫肆虐,一巴掌下去,能打死十几只;秋天,狂风裹挟着黄沙,遮天蔽日,让人睁不开眼;冬天,零下40多摄氏度的极寒天气,狂风呼啸、暴雪纷飞,积雪常常没过膝盖,甚至将房屋门封堵。
“刚到哨所的时候,晚上一个人躺在土坯房里,听着外面风刮得呼呼响,心里直发怵。”马军武回忆道,“但一想到自己肩负的责任,要为祖国守住这片土地,就觉得没什么克服不了的。”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色,马军武就会准时起床,来到哨所前的空地上,举行一场简单而庄重的升旗仪式。他将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看着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心中满是对祖国的热爱。随后,他背上装满工具和干粮的行囊,带着心爱的牧羊犬,沿着界河开始一天的巡逻。
3公里的边境线,看似不长,可在这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环境下,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马军武仔细检查着堤坝的每一处角落,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隐患;观察着界河的水流变化,判断是否有异常情况。遇到铁丝网破损,他立刻动手修补;发现河道有杂物堵塞,他想尽办法清理。
1992年,爱情的到来,为马军武孤独的哨所生活带来了温暖与力量。他与张正美喜结连理,从此,哨所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张正美不仅成了马军武生活上的伴侣,更是他巡逻执勤的亲密战友。两人相互扶持,共同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
1995年5月,阿拉克别克河迎来春汛期。一天,马军武在巡逻时发现,从上游冲下来的一棵大树,横插在堤坝的麻袋上。这棵大树不仅容易将麻袋旋走,导致堤坝决口,还会堵塞河道,加剧洪水的危险。情况危急,马军武来不及多想,迅速找来三个轮胎,做成一个简易的皮筏子,打算靠近大树将其清理掉。
他小心翼翼地划着皮筏子靠近大树,就在快要成功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大浪,瞬间将皮筏子掀翻,马军武被卷入湍急的河水中。站在岸边,用绳子拽着皮筏子的张正美,眼睁睁看着丈夫被洪水吞没,顿时惊慌失措。但她强忍着内心的恐惧,沿着河边拼命向下游跑去,边跑边哭喊着马军武的名字。
狂风呼啸,水浪滔天,她的呼喊声很快被淹没。张正美沿着河岸跑了整整5公里,每一步都像是踏在刀尖上,满心都是对丈夫的担忧与恐惧。幸运的是,在一处水流较缓的地方,马军武拼尽全力,拽住了岸边的树枝,艰难地游上了岸。
当看到全身湿透、疲惫不堪的马军武出现在眼前时,张正美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扑到丈夫怀里,放声大哭。马军武轻轻拍着妻子的后背,安慰道:“没事,没事,我回来了。”像这样的惊险瞬间,在他们的守边生涯中,发生过多少次。但每一次,他们都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化险为夷。
30多年来,马军武走过的巡逻路,连起来超过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半;他磨破的鞋子和衣服,不计其数。在他和妻子的守护下,桑德克地段30多年始终保持零涉外事件纪录,界河安澜如初,界碑矗立如钢,他用“铁脚板”在国境线刻下了永不褪色的界碑。
传承中,赓续精神血脉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八五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宽阔的水泥路;简陋的哨所,也进行了现代化改造,配备了先进的通讯和监控设备。但无论环境如何改变,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始终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十师一八五团抗洪守土纪念馆建成后,便成了游客全面认识兵团、了解兵团精神的重要宣传阵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学生和党员干部走进这里,透过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一段段震撼人心的故事,沉浸式感受兵团人戍边守土的壮阔历史和坚定信念,深刻理解“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
“看到先辈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为了保卫祖国的领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我深受感动。”来自西安的游客王维明感慨地说,“这种精神让我对祖国的边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如今的一八五团,兵团精神早已融入了人们的血脉,化作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年轻一代的兵团人,继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岗位上书写奉献篇章:他们中,有人投身农业生产,以科技赋能让戈壁农田焕发新活力;有人坚守三尺讲台,为孩子们传授知识,培育未来的希望;有人接过护边接力棒,沿着界河巡逻的足迹,继续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让五星红旗在边境上始终高高飘扬。
一八五团中学教师贺鹏鹏,毕业后放弃了城市里优越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团场任教。“这里是我的家,先辈们为建设和保卫这片土地付出了太多,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为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贺鹏鹏说。在教学中,他不仅注重传授知识,还经常给学生们讲述兵团历史和抗洪守土的故事,让兵团精神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从1988年抗洪护界的英雄壮举,到马军武夫妇30多年如一日的哨所坚守,再到新一代兵团人的传承与奋进,一八五团的历史,堪称一部关于“忠诚、担当、奉献”的壮丽史诗。那座静静矗立在界河畔的抗洪守土纪念馆,就像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时刻激励着人们:无论面对任何挑战,都应坚守信念、勇毅前行,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