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十四师二二五团,柏油路纵横如网,保障性住房鳞次栉比,万亩良田在沙漠边缘铺展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
从兵团深度贫困团场到如今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多元发展、文化繁荣兴盛的军垦新镇,这个年轻的团场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瞩目的蜕变。数据显示,2024年,二二五团生产总值达4.34亿元;连队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2.75万元。
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实现的?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有哪些改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二二五团一探究竟。
夯实发展根基:团场基础设施焕新升级
7月2日22时,二二五团团部篮球场上依然热闹非凡,一群年轻人在这里你追我赶,尽情挥洒汗水。
“现在环境好了,晚饭后打会儿篮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放松心情,太惬意了。”该团二连居民如则・麦提克日木边擦汗边说。
漫步团场,平整的柏油马路四通八达,直通家家户户;崭新的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照亮每一个角落。谁能想到,这个充满朝气的团场,7年前还是另一番模样。
“那时,这里水、电、路、林、渠等基础设施滞后,买基本的生活用品都得去于田县,来回要跑几十公里,遇到不好的天气,连路都很难走。”二二五团城镇和生态保护中心主任马军全回忆道。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二二五团坚持“以人为本”,实施44个重点项目,不仅完善了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网络,更以生态为基底、民生为导向,重塑了团场发展新格局。
在交通设施建设上,二二五团下足了功夫。团部南域的玉泉镇火车站已开通运营,西和高速公路横跨东西,北部315国道贯穿而过,形成“铁路+高速+国道”的立体交通网络。团场道路也已同步完成升级,构建起各连队与邻近乡镇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不仅极大地方便了职工群众出行,更让周边乡镇居民共享便利的交通带来的红利。
“现在去和田市只要一个半小时,早上采摘的苹果,到了中午就能出现在和田的市场上。”该团一连居民阿依吐兰汗·吾加比力告诉记者。
民生服务的提升,让职工群众幸福感满满。团部建成投用的商业街汇聚了超市、餐饮、服装等业态,让这个沙漠边缘的团场有了现代城镇的气息。
记者来到二二五团湘疆情餐饮店,店主王蕾正在准备晚饭用的食材。她告诉记者,随着团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团部人口越来越多,2024年3月,他的餐饮店正式开业,去年营业额突破50万元。
“团场人气旺了,很多人来这里就餐,餐饮店还为连队职工群众提供了10个就业岗位。”王蕾说。
从基础设施匮乏到路网密织、城镇焕新,二二五团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惠民”二字在团场落地生根。
激活产业引擎:多元经济格局加速成型
走进二二五团四连的桃园,淡淡的果香扑面而来,个大饱满的桃子藏在绿叶中,格外诱人。
“看了抖音视频,我和朋友前来采摘,尝了一下真甜,我们摘了整整5大袋!”来自于田县的游客海吉古丽·巴拉提说。
曾经,二二五团产业以种植红枣为主,农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种植户大多“单打独斗”,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农产品品质不高,销路也比较窄。
“那时候真是看天吃饭,一场风沙就能毁掉全年收成。”二二五团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沈勇告诉记者。
为扭转这一局面,二二五团立足实际,以系统化思维推进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从单一薄弱到多元兴旺的产业转型之路。
二二五团摒弃“一枣独大”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制定特色种植规划,组织团场党员干部、职工群众赴北疆团场调研学习,明确桃子、葡萄、番茄等作物的适宜种植区域;同时在农资采购、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职工群众帮助,降低种植成本,提升生产效率。
“刚开始大家不愿意种,尝到甜头后积极性就高了,现在大家都抢着种!”该团四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赵小良说。
为推动职工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二五团还引进龙头企业,采取“党支部+龙头公司+种植基地+合作社+职工群众”的模式,发展订单农业,确保农产品销路稳定。该团种植向日葵约1万亩,2024年3月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昆玉市禾昇农业有限公司,打造集瓜子种植、收购、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目前已形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格局。
转型成效日益显现。四连职工帕提古丽·麦提喀斯木的14亩桃园成为示范样板,2023年收入达13万元,2024年虽受气候影响仍有超过9万元的收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桃子古丽”。
“我们种植的油桃、蟠桃等6个品种,团场和周围乡镇的很多人前来采摘,碰到节假日,每天的销售额都能超过2000元。”说起这些,帕提古丽·麦提喀斯木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同时,二二五团依托桃子采摘节、赏花节、丰收节等特色活动,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团场经济发展。
如今,二二五团特色林果种植面积从7年前的8300亩增加到如今的2.76万亩,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收获”的农业发展格局,带动人均年增收1万余元。
不仅一产方面发生巨大变化,二产、三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突破。
记者了解到,二二五团围绕特色林果、现代畜牧、城镇建设三大板块,引进多家工业企业落户团场,红枣加工厂、花枣茶加工厂等相继建成,不仅结束了团场没有规模以上工业的历史,还为兵地职工群众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团部的商业街,更是成为团场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记者了解到,二二五团三次产业结构由2018年的76:0:24调整为2024年的37:29:34。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拓宽了职工群众增收渠道,职工群众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如今,团场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职工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厚植精神沃土:文化润疆滋养幸福家园
7月2日,在二二五团文化馆演播大厅,30名职工群众正在排练歌曲《红星闪闪》,为两天后赴于田县演出做准备。
“最近比较闲,大家一起排练、参加活动,像一家人一样开心。”该团六连职工鲁院院笑着说。这一幕正是二二五团扎实推进文化润疆、丰富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二二五团以职工群众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开展秧歌、威风锣鼓、舞龙舞狮、腰鼓等传统文化培训,并组建7支特色文化队伍,包括秧歌队、威风锣鼓队、儿童京剧队等,成员达350人。
“团场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职工群众参与热情高涨。”二二五团宣传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石磊介绍。
二连居民阿依努尔罕・买买提艾萨的转变最具代表性。这个曾经很少参加文化活动的家庭主妇,如今是团场威风锣鼓队的队长。
“我第一次拿鼓槌时手都在抖,现在能带队演出了。”阿依努尔罕・买买提艾萨告诉记者,“以前举办的文化活动不太丰富,我们参加的积极性也不高,这几年连队职工群众踊跃参加文化活动,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了。”
记者了解到,这支由多民族职工群众组成的队伍,已赴于田县、策勒县等地演出10余场,成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使者”。
此外,二二五团还不断夯实文化阵地建设,打造美好家园。2023年年底,北京援疆项目——二二五团文化馆、展览馆、图书馆建成投用,为职工群众提供了更好的文化活动场所。
近年来,二二五团新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乡村大舞台等文化宣传阵地16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职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二二五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团场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文化润疆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职工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