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生机涌动。放眼天山南北,在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产业援疆似春风化雨,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催生出一座座现代化工厂;民生帮扶如润物甘霖,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援疆省市及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紧贴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升对口援疆综合效益,新时代高质量开展对口援疆工作硕果累累。
久久为功、绵绵用力,跨越山川湖海的深情厚谊,正化作兵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双向奔赴,让资源“活”起来
6月23日,在汽笛声中,一列满载200余吨优质红枣的列车,从和田出发驶向4000多公里外的北京。京疆亚货运班列双向开行,有效破解了十四师昆玉市优质农副产品“出疆难”问题。高效、低成本的物流通道,源源不断地将受援地的无花果、蟠桃、葡萄等鲜果运往北京等地,让兵团特色农产品“走了出去”,职工群众的钱袋子愈发“鼓了起来”。
兵团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如何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将“输血”变为“造血”,全力推动受援地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激发发展内生动力?近年来,各援疆省市积极探索实践,深化经贸交流合作,精准对接受援地需求,通过引进项目、技术扶持、开拓市场等方式,助力兵团打造特色优势产业。
推进实施产业援疆项目65个,安排援疆资金14亿多元,这是2020年至2024年,广东省实施产业援疆交出的“成绩单”。“真金白银”的投入,将一个个落地项目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激活了三师图木舒克市特色产业集群。
在三师四十五团,一块块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银光,在戈壁沙海上成就了一座40万千瓦光伏能源基地。这个在2023年6月实现并网发电的项目,推动四十五团由此迈向“光伏小镇”。
四十五团的光伏项目为三师图木舒克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拓宽了思路。借助丰富的光热资源和可利用的沙漠、戈壁等空间,三师图木舒克市不断延伸光伏产业链条,光伏支架、储能、管桩等企业逐渐落地生产,填补了产业空白。
近年来,在援疆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三师图木舒克市的纺织、生物、光伏等特色产业加速发展,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呈现从“1”到“N”的聚集,有力带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仅如此,产业援疆作为重中之重,各援疆省市坚持投入是基础、方向是根本、精准是关键,不断创新举措,让资金、技术、政策发挥最大效益。
河北援疆工作组在铁门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产业援疆小组团,在推进招商引资的同时,创新服务机制,加速推动一个个项目落地;辽宁援疆工作组围绕土地规模化和规范化种植、农产品终端化和高端化加工以及品质化和品牌化营销,组织八师石河子市农企赴大连市开展优质设施农业项目选品活动,很快,首批3000株蓝莓树、2万株白草莓、1000棵俄八樱桃苗木从大连运抵石河子,“白色恋人”草莓、大果蓝莓、大樱桃陆续在“新家”开花结果……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对口援疆机制的推动下,兵团各垦区“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赋能发展,把队伍“带”起来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是最大限度发挥对口援疆综合效益的着力点。
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各援疆省市始终把人才交流合作作为援疆工作的重点,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怀着满腔热忱,全身心投入到援疆事业中,同兵团广大干部职工群众一起,聚焦教育、医疗、住房等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开展学术研讨,积极攻关发展难题,留下了一支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近日,在十师一八二团中学,来自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援疆教师张博站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拆解汉字、讲述其精妙之处。台下坐着的,是一八二团中学的老师们。
张博认为,教育援疆既要“扶智”更要“连心”。援疆期间,她以“24条新课标视频+20节名师实录”构建起集体教研新模式,推动学校教师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低段学龄儿童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各援疆省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援疆干部人才技能优势,创新开展“组团式”援疆,精准促进人才培养,推动受援地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在六师五家渠市,援疆专家、六师医院肛肠科主任牛丽云不仅深受广大患者的信赖,还是年轻医生的“引路人”。她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年轻医生授课,进行手术指导,进一步提高了科室的诊疗水平。
开展“组团式”帮扶,牛丽云只是其中的一位代表。多年来,山西省采取“多对一”医疗援疆模式,由全省43家医院结对帮扶六师五家渠市17家师级医院和团场医院,选派援疆干部10批次91人,培育带动师级特色专科90个,组建新科室8个,开展新技术新项目42个,主持科研项目30个,填补了师市医疗技术空白44项,主持和参与手术6700多例,用心用情守护当地广大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
受益于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兵团基层团场医院临床救治能力大幅提升,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院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如今,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有优质医疗服务,健康获得感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各援疆省市针对党政干部、乡村干部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各级干部人才培训,为兵团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事业提供坚强保障和智力支撑,让人才成为边疆发展的永续动力。
和谐共舞,让感情“浓”起来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组织受援地青少年积极开展研学活动、促进两地农特产品双向流动、赴援疆省市举办各类文艺演出……近年来,各援疆省市与受援地在双向奔赴中,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密切。
3月18日至19日,“2025年‘中原文化兵团行’——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在十三师文化馆举行。此次活动以豫剧现代戏《大河安澜》为纽带,以恢宏的舞台叙事、精湛的艺术表现和深沉的家国情怀,为边疆观众呈现了一场震撼心灵的文化盛宴;
6月25日,由二师华山中学“丝路驼铃”文艺志愿服务队师生创作、排演的情景歌舞剧《石榴花开别样红》,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火热上演。这场取材于华山中学教师支援南疆偏远地区教育工作真实经历的歌舞剧,打动了现场无数观众……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近年来,各援疆省市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搭建起了一座座互学互鉴、互促互进的文化桥梁,让彼此文化交流与合作焕发出勃勃生机。
更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正在援疆省市与兵团之间向纵深拓展。2024年,湖北15个市州、69个县(市)、60个省直单位以及一批学校、医院,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五师双河市结对交流;辽疆“携手同行”夏令营在石河子开营,来自辽宁大连、阜新、铁岭三市的百名营员来到石河子,体验军垦文化,感悟兵团精神,让凝聚爱国心民族情的友谊之花在青少年心中绽放……
正值暑假,来自河北的游客曹亚玲在巴音布鲁克景区游玩几天后,决定到身边人常提起的铁门关市看看。漫步铁门关市区,随处可见的河北元素,让她不禁感叹在兵团感受到了熟悉的“家乡味儿”。
如今,行走在兵团各师市,随处可见援疆印记;在多年的交往交流中,兵团与各援疆省市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了民族团结、交融奋进的动人篇章。
援疆长歌谱新韵,大漠荒原绽芳华。接续援疆的步履如绵延的胡杨,扎根戈壁、生生不息,让发展的底气越来越足,让幸福的成色越来越足。
当戈壁滩上的光伏板映照出职工群众的笑脸,当非遗工坊里的手艺变成“致富密码”,当跨省医保结算让职工群众看病不再奔波往返,民族团结的同心圆便在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中,一圈圈地向外延展,绘成了一幅“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