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组织开展的“文化润疆 津兵融情”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现场(摄于2024年8月31日)。 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 提供
天津援疆技术人员调研奎屯河重点水利项目建设情况(摄于2023年10月27日)。 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 提供
天津援疆教师龚印舫(左二)带领十一师一中学生做实验(资料图片)。张梅英 摄
在中国天津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十一师工作人员在展台前向来往客商推介产品(摄于2023年11月23日)。王瑜 摄
天津市援建的新疆工业学院项目一隅(摄于5月3日)。 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 提供
海河的晨雾与天山的霞光,跨越万里时空交相辉映。2023年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新一批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的干部、教师和医务工作者,怀揣赤诚之心,以“输血”与“造血”并举的方略,书写跨越山海的深情答卷,让“津兵一家人”的暖流淌遍戈壁和绿洲。
一
人才是发展的根基,更是留得住的星火。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以“带不走的队伍”为目标,构建起津兵人才“双向奔赴”的生动格局。
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手术台前,十一师医生跟班学习“李氏推拿”绝技;在南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的课堂上,十一师干部汲取治理智慧;在天开高教科创园的工位旁,挂职干部体悟创新生态……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强化人才培养,想方设法让十一师人才“走出去”。
同时,天津市援十一师工作组搭建高级人才平台,千方百计将天津人才“引进来”,新建曹景大师工作室新疆工作营,300余名设计人员汲取大师创新灵感;通过“银龄计划”引来的天津食品集团退休干部,如今正带领昆仑天和农业科技公司开拓“疆品出疆”“津品入疆”消费市场;柔性引进的天津规划专家,让五一新区的蓝图愈发清晰。
近年来,这种“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模式,已为十一师培育各类专业人才数千名。
二
人才队伍建起来了,产业合作的底气也更足了。“产业上的合作,把两地拧成了一股绳。”天津市援十一师干部说。
新疆工业学院在沙漠里拔地而起,153天建成的20万平方米校舍具备招生条件,援疆干部与十一师干部共同奋战在项目一线,不仅创造了建设奇迹,更见证了“天津速度”与“兵团精神”的碰撞;天津海河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与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手,中标13亿元的医学救援基地项目,津兵企业“联合设计、共拿订单”的模式越来越顺;帮助企业拿到十一师历史上第一张二手汽车出口许可证,第一次实现了跨境电商出口零突破;成功引入深圳数据交易所,兵团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落户十一师。2025年引进的百亿元绿色算力项目,更让“东数西算”的国家战略在边疆落地生根,成了产业援疆的新标杆。
产业兴了,民生改善的步子迈得更稳。在兵团医院,天津专家团队创建的“24小时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绿色通道”,让胃肠镜早癌检出率提升25%;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兵团分中心)里,100例激光近视手术为患者点亮清晰“视”界,眼科门诊量、手术量跻身全疆前三;在十一师医院新建的口腔科内,各族职工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诊疗;还有那支深入红其拉甫口岸、小白杨哨所的“流动医疗队”,行程4600公里,为近万名建设者做了“健康扫描”。从“一老一小”眼病筛查到校园安全“体检”,从失聪儿童重获听力的欢笑到天津30万元慈善基金的温暖注入,桩桩件件民生实事,都暖到了大伙儿的心坎里。
教育领域同样成果丰硕。“津石榴”支教团的思政课情景剧斩获天津金奖,AI智慧教室里的“说播课”让两地学生共沐新知,15套无人机教学设备落户十一师职业技术学校,助力学子在全国大赛中摘得铜牌……通过天津市的对口支援,近年来,十一师义务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
日子越过越有滋味,文化交融也愈发深入。
当海河传媒中心的镜头对准“戈壁铁军”,十一师的故事走进了天津千家万户;当“兵团号角・海河乐音”思政课讲起,津疆21所学校的师生一同感受家国情怀;当天津游客踏上“精品路线”,大美新疆的风光与兵团精神的厚重让人深深动容。
在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央视《纪录东方》播出的专题片《海河潮涌天山暖》,让“津兵同心”的故事传遍神州大地。这些年,两地双向交流150余次,“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活动持续开展,情感的根系在一次次交往中扎得越来越深。
巍巍天山见证津兵情深,山海协作书写时代新篇。天津援疆干部人才用一个个扎实的脚印证明:最好的支援,是让两地优势如齿轮般精准咬合,让发展动能如天山融雪般持续奔涌。如今,算力中心的服务器已经启动运转,十一师职业技术学校的无人机载着学生的梦想飞向蓝天,各族职工群众的笑脸越来越灿烂……这条跨越万里的合作路,正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