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疆班列驶入山东高速新疆国际物流产业园暨上合示范区新疆分园铁路场站(摄于2024年9月24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职工群众在位于十二师三坪农场的鲁兵职工体育活动中心健身(资料图片)。刘晶晶 摄
在山东省援建的十二师康悦养老院,工作人员使用智能健康检测一体机为老人检测血氧(资料图片)。李世刚 摄
十二师西山农牧场子女学校与青岛艺术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新模式,共同开展线上远程“双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资料图片)。 十二师融媒体中心 提供
山东省委党校教师和十二师党委党校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提升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摄于5月26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重大产业项目拔地而起,为受援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民生援疆有温度,山东医生、教师用心守护各族职工群众的健康与希望;文化交融如春风化雨,让鲁兵两地情谊如石榴花般绚丽绽放……
2015年8月,山东省启动对口支援十二师工作,齐鲁儿女接续新时代“山海相拥、同心筑梦”的新征程。十载春秋流转,一批批山东援疆干部人才跨越山河,推动援疆模式实现三重进阶:从“财力支持”转向“财智并重”,从“单向支援”迈向“双向合作”,从“输血帮扶”升级为“造血赋能”。特别是第九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山东省聚力实施智力支援、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交流交往交融、产业协作五大攻坚,打造援疆工作升级版,有力推动受援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
熏风入夏,十二师五一农场五连种植户赵建康喜迎丰收,四季豆亩产超300公斤,豇豆突破3吨,地头收购价稳定在每公斤6元。“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上门指导,今年丰收心里有底!”连队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江斌说。
江斌口中的专家来自青岛农业大学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是十二师与该校共建的科研平台。双方签订协议:五年内选派100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千场技术帮扶,让论文真正写在垦区大地上。这是山东省深化智力支援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山东省推动十二师与10余家山东新型研发机构、20余家高校院所合作,成立“十二师鲁兵科技创新中心”“十二师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鲁疆兵农业科技青岛创新基地”等平台,在兵团推广应用10余项先进技术,持续注入科技“源动力”。
山东援兵团干部管理组推动“筑基培优”工程,组织兵团6000多人次赴山东交流培训;在十二师创办“鲁兵大讲堂”,常态化邀请山东高层次专家授课;将52名山东专家纳入十二师党委智库,发挥“智慧外脑”作用。
二
在十二师头屯河农场水发上善(新疆)管业有限公司高科技管业产业园,13条自动化生产线全速运转。其中直径3.62米的大口径钢管创下兵团工业新纪录,年产能突破9万吨,填补了兵团大口径钢管制造空白,是目前山东省国有企业援兵团最大的工业单体项目,也是鲁兵合作示范项目。
推动“鲁企进疆”的同时,山东省援十二师干部管理组积极引领“兵企入鲁”。天润乳业15万吨液态奶项目在齐河县投产,让“新疆味道”飘香齐鲁;新疆恒丰顺商贸集团投资6亿元打造的“边疆来客”供应链项目扎根滕州市,成为十二师首家赴鲁投资的民营企业。
山东省聚焦鲁兵产业协同,推动两地共同融入“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在19个援疆省市中率先推动鲁新自贸试验区结对,济南高新区和兵团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首批结对合作开发区;总投资36亿元的山东高速新疆国际物流产业园暨上合示范区新疆分园项目在头屯河农场落地投运;十二师与青岛西海岸新区签约,开启兵团与国家级新区陆海联动的新尝试,让产业协作的齿轮高效咬合。
三
今年,十二师中学“孔先生”援疆教师工作室通过教学创新、文化交流,让学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山东省将优质教育基因持续输送至兵团:创新“教学+教研+教管”组团模式,建立“山东—学校帮扶职校—专业”机制;构建“青蓝共进”培养体系,通过“师徒结对”提升教师素质;实施“校际携手共进计划”,搭建跨校教研平台。
医疗援疆同样硕果累累。山东支援十二师建设远程医学中心,实现与山东省立医院等三甲医院互联互通;在头屯河农场医院、兵团西山医院建设“一堂两中心三基地”“鲁兵健康管理中心”,建成医防融合示范基地;在基层团场医院培育消化、康复、中医等特色专科,累计开展手术2000多台,服务职工群众20万人次,“光明行”活动免费治愈765名白内障患者。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疗援疆让健康福祉直抵人心。
十年援疆路,硕果满天山。山东以“财智并重”夯实根基,以“双向合作”激发活力,以“造血赋能”擘画长远,在鲁兵之间架起连心桥,浇灌出团结之花。鲁风劲吹处,情谊更绵长,山东与十二师将携手共进,让团结进步之花常开长盛,共绘高质量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