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洞庭碧水引清渠 火洲赤土化锦笺

——湖南省益阳市对口支援十二师二二一团走笔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张雪凝

01

“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在二二一团开展,图为开展现场(摄于2024年3月24日)。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王立三 摄

02

5月30日,端午节前夕益阳市援疆工作队队员(左)走进二二一团学校,与学生一起包粽子。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摄

03

红石榴“毛医生”益阳援疆工作室在二二一团职工医院揭牌(摄于2024年8月21日)。 益阳市援疆工作队 二二一团宣传和文体广电旅游中心 提供

04

湖南省作协主席汤素兰应邀来二二一团开展专题文学讲座,现场为学生签名(摄于2024年10月12日)。 益阳市援疆工作队 二二一团宣传和文体广电旅游中心 提供

05

工人在益阳市援疆工作队招商引资投建的二二一团三文鱼养殖基地投放鱼苗(摄于2024年5月8日)。 益阳市援疆工作队 二二一团宣传和文体广电旅游中心 提供

从资水之滨到艾丁湖畔,从雪峰山下到火焰山脚下,对口援疆战略将湖南省益阳市与十二师二二一团紧密相连,湘兵情谊如坎儿井清泉,同心同向、绵延不绝。

党的十八大以来,益阳市先后派出4批106名援疆干部人才,对口支援二二一团,安排援疆资金1.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91个,持续擦亮湖南省全域化援疆品牌“红石榴”,紧扣团场所需、竭尽益阳所能,经贸合作日益频繁、产业援疆特色纷呈、民生援疆凝聚人心、文化润疆成果丰硕。

建一批项目,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

益阳市援疆工作队聚焦团场特色产业,发挥经验优势,因地制宜引合作、建园区、促服务、强技术,推动产业援疆,帮助二二一团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带动职工群众增收致富。

小暑过后,二二一团的万亩葡萄园迎来大丰收。

在吐鲁番市富鹏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富鹏合作社”)的分装区,二二一团所属连队的职工群众正忙着将无核紫、无核白、玻璃脆,三色葡萄分拣打包,准备发往全国。

“三色葡萄是二二一团的特色葡萄品种,在益阳市的资金支持下,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现在产量和销量都不用发愁。”富鹏合作社社员党晓娟说。

据了解,从2023年开始,益阳市援疆工作队先后投入650万元支持葡萄品种改良和产业园区升级,累计援销三色葡萄12万件,完成销售额480万元。牵线搭桥合作“红石榴・疆品入湘”工程,进一步完善产销对接平台,让三色葡萄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产兵团、运益阳、销全国”。打造“一廊多园”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成无核白葡萄种植示范园,逐步投放使用智能玻璃温室大棚,多管齐下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团场产业发展能力。

依托益阳市援建的双创基地、万亩辣椒晒场和西瓜交易市场,为职工群众提供1100多个就业岗位,团场职工群众自2023年9月以来实现劳务创收2000余万元,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放眼望去,二二一团诸如此类的产业援疆项目比比皆是。随着一个个产业援建项目落地、一座座现代化园区建成,许多职工群众和党晓娟一样,享受到了产业援疆带来的红利。

扬益阳优势,补民生短板,聚焦群众关切。

盛夏的晚上,二二一团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热闹非凡。场馆内击球声此起彼伏,场馆外音乐声不绝于耳。

“住在这里很舒服,吃完饭出去转一转,和朋友聊聊天,有时候跳跳广场舞,现在的生活幸福得很。”二二一团三连退休职工李忠才说。

新建3400平方米兵团文化长廊、改造职工住房130套、建成红石榴·青年人才公寓、翻修维护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幼儿园等老旧建筑,打造红石榴“毛医生”益阳援疆工作室,改造提升门诊手术室……自2023年以来,益阳市援疆工作队坚持援疆资金80%投入基层、80%用于民生,累计投入2600余万元,建成一批医疗、教育、养老、便民服务等民生项目,极大改善了团场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建文化绿洲,润群众心田,铸湘疆同心。

6月16日,二二一团学校五年级学生帕提曼·艾买提手捧着益阳市援疆工作队捐赠的新书,高兴地说:“我会悉心爱护每一本书,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让阅读成为每天最快乐的事。”

益阳市第四批援疆工作队队员进疆以来,工作队充分发挥“文化湘军”优势,将加强湘兵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重要举措,多次组织开展“书香进校园”“非遗进校园”等主题活动,邀请湖南省皮影戏协会开展7场“送戏进疆”主题汇演活动,有形有影有声地宣传兵团故事、援疆故事。

2024年3月,投资800万元建成的“天山芙蓉·八千湘女上天山”历史陈列正式开展,至今已累计接待各类参观研学人员2万余人次。2024年10月,新疆首家“素兰书屋”投入运营,共到位6000余册儿童书籍,同步启动“湖南女作家边疆行”活动,现在已经成为讲好湘兵故事的重要文化载体。

山海不为远,湘疆情谊长。从产业升级到增收致富,从民生帮扶到民心相通,湘兵共富的双向奔赴,是一场薪火相传的时代接力,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来到兵团,挥洒汗水,续写着跨越万水千山的援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