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这里的玉米种植户为啥底气足?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兵团媒体联合采访组

01

7月2日,在九师一六四团万亩玉米制种基地,种植户察看玉米长势。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琼 摄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市场价格曾长期稳中有升。然而,2024年秋收季,玉米价格突然断崖式下跌,这一股“凛冽寒风”对玉米及制种产业发展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日前,兵团媒体联合采访组一行走进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兵团面积最大的单体玉米制种基地九师一六四团,看见这里种植的4万余亩玉米挺拔健壮,田间轰鸣的农机声与职工的谈笑声汇成一片热闹景象。

一六四团的种植户为何底气十足?

“去年平均亩产1200公斤,亩均收入超5000元!今年苗情比往年还好,你瞧这玉米叶片又宽又展,秆子也壮实,只要后期管护跟得上,产量保准能再创新高!”7月2日,在一六四团万亩玉米制种基地,六连职工丁利军一边忙活一边向记者介绍。

在丁利军的眼中,职工能够抵御市场风险,得益于团场推行“龙头企业+订单农业+兜底保障+高产提价”的利益联结机制。制种企业与职工签订订单时,会依据市场行情提前敲定保底收购价,哪怕遇上像2024年这样玉米价格大幅下跌的行情,收购价也绝不会低于合同约定。同时,企业还设立了“高产高得奖”——亩产超标的部分,每公斤额外奖励0.12元。

“下有保底、上不封顶,职工管理精细产量就高,赚的也就越多。”丁利军感叹,有了这颗“定心丸”,大家面对市场行情波动自然底气十足。

在距离种植基地仅1公里的九师白杨市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垦丰种业、九天禾、阳光谷等加工龙头企业的厂房鳞次栉比。这一年加工能力达10万吨的产业园区,不仅能满足全国早熟玉米产区60%的种子加工需求,更用一张张实打实的订单,为种植户的“钱袋子”加上了“保险”。

面对产业寒潮,玉米制种加工企业积极应对:一方面,为确保充足的原料供给,企业订单收购的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自身科研、技术和产品创新,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新疆九天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玉米制种精加工车间里,风筛机“嗡嗡”作响,把玉米种粒里的杂质吹得干干净净,一粒粒饱满的玉米种子滚进包衣滚筒,裹上一层红色防护剂后,由包装机精准分装成每袋容量为5公斤的小包装。

“这批30吨的小包装玉米种子将发运喀什地区,用于麦后复播。”新疆九天禾种业有限责任公司项目主管殷发飞指着传送带上的种袋介绍道,今年,公司投用的精加工生产线可将种子分装成5至10公斤的小包装,光是包衣工序就比去年多了两道质检关口——风筛除杂更精细,包装上还印有溯源二维码。据农户反馈,这些精装种子出芽率和种子纯度均在98%以上。

“推出小包装产品,不仅更能满足农户需求,还能用更为详细的种植说明、生动的品牌故事等,增强用户黏性。”殷发飞说。

以一六四团为核心引擎,九师白杨市加速构建玉米制种产业集群,2024年制种玉米种植面积达10.12万亩,玉米制种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

在九师白杨市玉米制种专班工作人员李勇看来,一六四团玉米制种产业能够抵御产业寒潮,建设高标准农田与推进高水平机械化功不可没。

近年来,一六四团将12万亩耕地升级成“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的高标准农田,通过土壤深松、滴灌全覆盖等基建措施,让耕地保水保肥能力提升30%;研发出专用去雄机精准“剪雄”、果穗收获机高效“摘穗”,杂交玉米制种的去雄、收获、扒皮等核心环节技术领先全国。如今,当地玉米制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高达98%。

丁利军掰着手指算起了账:“以前人工去雄,农忙时一天要400元工钱,还得托关系找人。现在好了,一台去雄机一天能作业500多亩地,顶得上200多号人,效率翻了几十倍,种植成本大大降低!”

“我们要持续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九师白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朱文煜介绍,从完善服务体系、加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到强化种业品牌引领、建设育种科研站点,九师白杨市正全力推动玉米制种产业从“代繁”向“育种”迈进。

与此同时,九师白杨市加快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制种废弃物综合利用,布局生物降解膜生产、饲料加工等关联产业,建设物流仓储、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等功能主体。

眼下,一袋袋产自塔额盆地的玉米种子,正从西北边陲启程,源源不断走向全国各个玉米主产区,走向广袤耕地,为全国玉米产业和种业振兴注入兵团力量。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林 陈琼 哈力扎提·哈力木拉提 常驻记者 苟汇敏 当代兵团杂志社记者 邱海强 胡杨网记者 陈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