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内,讲解员正在解说老物件背后的故事(资料图片)。宋冰 摄
游客在参观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资料图片)。卜寒 摄
在塔里木河的起点,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地方——一师十六团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以下简称“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这里,浓缩了兵团人挺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发塔里木的壮阔史诗,铭刻着上海支青燃烧的青春岁月,也书写着十六团先辈们屯垦戍边的使命担当。
近年来,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实地研学、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参观者触摸历史印记,传承红色精神,践行使命担当,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实地研学:触摸历史印记
7月1日,记者走进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两座土黄色的仿苏式建筑、老供销社、老邮局、老银行、老三中等建筑群映入眼帘。它们建于20世纪60年代,由石灰泥浆装饰的砖木结构,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原始风貌,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这里是老一营卫生室,上海支边青年赵医生和妻子贾护士曾在此救死扶伤。”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讲解员王青兰的解说,书架上陈列的《毛泽东选集》、老式发报机、手工记账本,让人思绪纷飞,仿佛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
基地内,办公区域的保卫室、生产组办公室、卫生室等均采用了场景复原的展陈方式。一件件老物件错落摆放,瞬间将时光拉回到60年代。游客们走进这里,仿佛能看到当年老军垦和上海支青们忙碌的身影。
图书室里,一群来自阿拉尔市的小学生围坐在原木色小板凳上,稚嫩的手指轻轻拂过书架上的书籍。“这些物件比我年龄大好几倍!” 学生李晶彤翻开一本边角磨损的旧书,眼中闪烁着惊讶与好奇,纯真的惊叹声里满是对历史的敬畏。
而在卫生室,造型古朴的血压计、铜制听诊器、木制药箱等医疗工具,引得游客们驻足围观。“以前只在课本插图里见过,现在亲眼看到,恍如穿越时空。”游客刘莹一边拍照,一边感慨道。
大礼堂区域也是基地的一大亮点。这里收集了革命先辈们各个时期的劳动生产工具、休闲娱乐用具及生活用品等实物、图片、文字材料近百件(幅)。游客们驻足观看,仔细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仿佛置身于当年的屯垦戍边现场,深刻体悟到了先辈们的伟大。
“接下来,我们将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互动体验项目,不断提升基地的教育功能与旅游价值,让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兵团精神的重要窗口,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历史的厚重。”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杜敏说。
实践体验:传承红色精神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伴随着初升的朝阳,庄严肃穆的国歌声在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来自一师阿拉尔中学的168名学生神情庄重地站在广场上,开启了他们“军垦战士的一天”体验活动。
在教官的指挥下,青少年们身着整齐服装,军姿挺拔,进行着队列训练。他们的动作规范,呼号声铿锵有力,尽显新时代青少年的昂扬风貌。随后,大家分组来到农田,拿起铁锹、扛起耙犁,开始了垦荒劳动。尽管烈日炎炎,汗水湿透了衣衫,但没有一个人喊累,他们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仿佛真正成为了当年的军垦战士,在用自己的双手开垦这片土地。
“一二一,一二一……”在生产小组,同学们正齐心协力地组装平板车和独轮车,用于拉运枯枝杂草。他们认真研究着工具的结构,相互交流着经验,脸上洋溢着专注与自豪。
而在一旁,教官则带领着部分同学体验军垦战士的业余文化生活。滚铁圈、唱红歌、学舞蹈,大家热情高涨,不甘落后。《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声在基地上空回荡,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
学生马蕊激动地说:“这里的红色文化气息特别浓厚,看到那些老物件和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垦荒岁月。”
来自阿拉尔的游客杜娟参观完营部旧址后,情不自禁地换上支青服,和老物件们合影留念。她看着手中的鞋板夹,感慨地说:“以前小的时候,穿的鞋子都是妈妈做的,我自己也做过,夏天布鞋穿上最舒服。来这里,让我更加了解过去的那段艰辛岁月,也更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前辈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以践促学、以行铸魂”,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将历史场景与现代体验游深度融合,从模拟垦荒劳作到还原文化活动、从陈列的老物件到实景化的营部旧址,基地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沉浸式体验场景,让游客在行走、劳作、互动中触摸历史温度,感悟红色精神。
精神延续:践行使命担当
“欢迎来到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这里镌刻着十六团先辈屯垦戍边的历史丰碑,也珍藏着援疆上海支青的青春印记。”王青兰的声音在展厅内回响。
作为基地的资深讲解员,她望着七月排得满满当当的讲解日程表,眼角的笑意里藏着骄傲:“我熟悉这里每寸土地的故事,这些浸透着汗水与忠诚的红色故事,值得被更多人倾听。”
这位有着数十年党龄的退休党员,总把 “当好红色精神传声筒” 挂在嘴边:“退休不能退志,我要让更多人读懂兵团历史的厚重,感受文化根脉的温度——这是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她的讲解词里,既有军垦战士“徒手扒开盐碱地”的拓荒壮举,也有上海支青“雪地育苗”的青春剪影,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在她的讲述中渐渐有了温度。
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高明在参观完基地后,特意在礼堂门口挑选了一个搪瓷杯作为纪念品。他坚定地说:“以后这个杯子就是我工作用的水杯了,每当我看见杯子上的‘为人民服务’几个字时,就能想起老一辈军垦人的艰苦奋斗。我要用它来激励自己。”
在十六团“红色老一营、绿色塔河源”的发展蓝图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理念正转化为生动实践。当地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红色旅游”融合模式,让红色文化焕发新活力。
如今的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已蝶变为集红色教育、文化体验、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热门“打卡地”。自基地开馆以来,这里已累计接待游客近18.5万人次,先后成为一师阿拉尔市党委党校现场教学点、兵团少工委实践教育基地,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在此接受红色文化洗礼,让兵团精神与胡杨精神、老兵精神在时代脉搏中生生不息。
站在团场中央望去,老军垦当年栽种的“信念树”如今已亭亭如盖,而新一代建设者的足迹正沿着塔里木河向沙漠纵深延伸。
老一营红色教育基地既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精神的传承者,它以沉浸式的体验让人们在触摸历史中汲取力量,激励新时代奋斗者以使命担当续写强国篇章,让兵团精神在边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