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建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孪生技术团队,在查看奎屯河引水工程GIS地图(摄于6月30日)。 古力米拉·亚力坤 摄
乌鲁木齐禾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试验人员正在进行智能设备芯片调试试验(资料图片)。 古力米拉·亚力坤 摄
兵团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试验检测员正在进行混凝土含气量测定仪曲线率定试验(资料图片)。王艳荣 摄
在十一师科技创新的版图上,一项项突破性成果正不断涌现:兵团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可克达拉特大桥建设等重点工程中,通过BIM技术提前发现设计冲突,有效节约工期;兵团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通过数字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平均提升产能25%至35%;兵团建筑工程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建科院”)在奎屯河引水工程构建全流域数字孪生系统……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十一师充分激发科技人才核心驱动力的生动实践。
十一师通过政策创新、项目孵化、柔性引才等举措,构建起“人才—技术—产业”良性循环生态,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政策筑基
构建多层次科技人才培养体系
近年来,十一师党委将科技人才作为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2022年,十一师启动“建工英才”计划,以三年为一个周期,覆盖建筑工程、新能源、数字经济等十大重点领域,给予每位入选者项目资助,用于技术攻关与学术交流。入选者不仅能够获得资金支持,更有优先享有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使用高端实验设备的机会,形成了“资助+机会+平台”的全方位培养模式。
此计划与自治区“天山英才”计划等政策形成联动,攻坚克难、引育并举。鼓励各项目通过“揭榜挂帅”“项目+技术合作”等模式,打破地域限制,柔性引进重点高校院士、博士等领军人才,有效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与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走出去、请进来”多样化培训,在人工智能、绿色建筑等前沿领域全面提升本土人才数字素养。
充分发挥援疆优势,通过对接天津优质职教资源,十一师职业技术学校与天津城市学院合作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培训讲座,首批参训教师努力探索将AI技术融入相应课程;相继与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开展人才交流、师资共育、先进设备捐赠等活动,努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同时,十一师高度注重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已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首席专家”工作室11个,集聚高新技术企业24家。这些平台不仅为人才提供实践舞台,更成为技术转化的“孵化器”。
项目驱动
以重大科研攻关锻造人才梯队
“通过参与兵团科技创新人才项目,我们的团队从材料研发扩展到标准制定,能力得到质的飞跃。”6月30日,兵团建科院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卢紫娟手拿“沥青路面新型抗凝冰涂层技术研究”项目成果书感慨道。
这个由11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反复测试配方,实验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最终成功研发出抗凝冰改性剂涂层,攻克了新疆冬春季节路面结冰的技术难题。
针对新疆地区特殊气候条件,项目研发团队历时36个月,最终筛选出最佳抗凝冰配方。卢紫娟回忆道:“最困难的是模拟极端环境下的耐久性测试,我们连续三个月驻扎在公路试验段,每天凌晨采集数据。”
在该项目攻关过程中,团队建立了“老带新”的阶梯培养机制。项目负责人李永荃带领青年科研人员深入施工一线,白天指导现场应用,晚上组织技术研讨,这种实战培养模式卓有成效,4名年轻骨干从实验员成长为能独立主持子课题的技术带头人,团队整体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6月26日,在乌鲁木齐禾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验室里,机器轰鸣声与键盘敲击声此起彼伏。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全天时桥梁柔性移动智能焊接机器人第37次系统联调。
“这次必须解决焊缝跟踪精度问题!”项目负责人王蜀元紧盯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坚定地说道,该项目联合新疆大学博士团队,攻克了低温环境下焊接电弧稳定性等关键技术瓶颈。项目团队采取“5+6”协同创新模式:5名高校专家每季度驻企开展技术攻坚,6名本地人才通过“导师制”全程参与。青年工程师张帆为了优化传感器布局,自学机器学习课程,最终将定位精度提高到5毫米。“这种‘干中学、学中干’的模式,让我们快速掌握了核心技术。”张帆说。
这类项目在十一师并非个例。该师党委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不仅产出创新成果,更培育出专业技术骨干,每个项目都设有明确的“人才孵化”指标,要求至少培养2至3名技术带头人,努力实现“做一个项目、出一批成果、带一支队伍”的目标。
产业升级
柔性引才破解“卡脖子”难题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十一师正以柔性引才作为创新杠杆,撬动技术短板向产业优势转化。
近日,兵团建设工程(集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针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技术难题,与南京大学教授团队深度合作,目前已顺利完成“农村污水处理零成本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和“污水厂智能化节能增效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的中试阶段。下一阶段,将深入研究“农业固废高温裂解技术”。
该课题实验数据显示,每吨秸秆和污泥可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生物炭基肥,潜在经济价值提升3000元以上。公司总经理单连英说:“专家团队不定期的驻场指导,让我们成长的很快。目前,项目已攻克热解温度控制和尾气净化等关键工艺,预计可实现规模化应用,届时年处理固废能力将突破5万吨。”
同样处于技术攻坚期的还有新疆兵建电安工程有限公司的电力光伏项目。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机制,柔性引进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4名博士专家,开展电力光伏能源智慧管理平台开发应用研究。项目通过基于5G功能的物联网技术及传输系统,采用大数据管理,建立AI智能模型,预期降低能源损耗10%至15%。
从政策引领到项目实践,从技术突破到产业升级,这些案例印证了十一师“人才链—技术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路径。
未来,十一师将进一步优化“高精尖缺”人才生态,让个人成长与企业进步、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为兵团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