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药、起飞、悬停、喷洒……7月12日,数台大疆T70植保无人机轰鸣着掠过金黄色的向日葵花海,雾化农药如薄雾般均匀洒落。在十师北屯市的广袤农田里,正奏响现代农业的“智慧变奏曲”。
田间管理关键期,植保无人机成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绿色增收的“好帮手”。在十师一八三团种植户潘东泉的辣椒地旁,技术员按比例配制药液、设定飞行航线及参数……一切准备就绪后,在技术员的遥控操控下,一架装满混合药液的无人机腾空升起,依托北斗导航精准定位,沿预设航线在辣椒田上空匀速飞行,有条不紊地完成喷洒作业。
“过去打药,四处请人不说,钱花了,还担心效果。如今天上‘飞’来帮手,省钱省时更安心!”潘东泉望着空中穿梭的无人机,感慨万千。不到一个小时,50亩朝天椒植保作业便已完成。在团场,无人机不仅解放了职工的双手,更让连队青年看到了躬耕的新可能,越来越多“新农人”被指尖上的耕作方式吸引,回到连队。
植保无人机搭载的智能导航系统,可精准控制飞行高度、速度与喷药量,作业效率达每分钟2.5亩至3亩,是传统人工的30倍以上。同时,无人机采用高压雾化喷洒技术,药液附着率提高40%,农药用量却减少20%。精准喷药既减少浪费与污染,更筑牢了秋粮丰产的“防护网”。
与人工和大型机车作业只能在白天进行不同,无人机的“战斗力”在夜间更凸显。农技人员解释道:“夜间害虫活跃,叶片气孔张开,药液吸收效果更佳。”借助夜视导航系统,无人机可昼夜作业,病虫害防治效果提升近三成。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指尖轻点遥控器”,如今,无人机手这一职业在团场飞速兴起,他们熟练操控设备服务周边地块,让分散的小块农田通过规模化“飞防”焕发新生。植保无人机的普及正是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缩影。近年来,智能农机、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加速落地,十师传统农业正经历高效精准的绿色转型,“土专家”与“新农人”携手,用智能设备与前沿技术让农田管理更加科学精细。
“一台无人机能顶十几人劳作,破解了劳动力短缺难题,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十师北屯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当越来越多“新农人”手握“科技利器”深耕土地,一幅智慧农业的新图景正在团场连队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