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2025年图木舒克市特色优势产品(唐王古瓜)推介活动在三师五十一团举行。图为游客在观看瓜雕艺术品。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陈明珠 摄
在图木舒克土陶技艺馆柔和的灯光下,非遗传承人牙合甫江·玉素英正全神贯注地擦拭一件陶胚。细腻的泥屑从他指间滑落,如同时光的碎屑。一位年轻游客屏息凝神,指尖试探着触碰温润的陶泥,泥土的生命力在掌心跳动——这寻常一幕,正是三师五十一团从荒寂戈壁蜕变为文旅热土的生动注脚。
曾几何时,风沙是这片土地唯一的“常客”。如今,那些被风沙掩埋的古老技艺与文化基因,已被兵团人的双手重新唤醒,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光芒。
体验馆里,孩子们围坐在陶轮旁,小手沾满陶泥却毫不在意,在老师指导下将陶泥拉成各种形状,欢声笑语与陶泥的清香弥漫整个空间。自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当地持续加大保护力度,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技艺传承。
五十一团不仅为传承人提供每月3000元的专项补贴,还定期组织技艺培训,邀请乌鲁木齐的专业设计师指导创作。如今,土陶产品已从传统的储物罐、水缸拓展到茶具、装饰品等二十多个品类,通过电商平台和旅游景区销售点销往全国,年销售额突破80万元。
“以前做陶只是糊口,现在成了受人尊重的艺术。”牙合甫江·玉素英感慨道,他带出的12名徒弟中,已有3人开设了自己的土陶工作室,让这门技艺在年轻一代中延续传承。依托土陶馆、博物馆、团史馆等场馆,该团每月开展“土陶文化周”活动,通过技艺展示、作品拍卖、专家讲座等形式,让公共文化场馆成为传播民间艺术的重要平台,年均接待访客超3万人次。
在五十一团的街巷阡陌间,另一种文化血脉正澎湃奔涌。刀郎木卡姆的旋律如同奔流不息的河水,在街角院落自然流淌。老者指尖拨动琴弦,年轻人和孩童闻声起舞,豪迈的节奏瞬间点燃现场氛围。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刀郎木卡姆这一非遗项目,2023年2月,五十一团成立了刀郎文化工作室,通过集中培训、师徒结对、个人自学等多种方式,让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2024年,五十一团组织开展“村BA”、叼羊赛马、非遗文化展演等活动60余场次,刀郎文化民间艺术团巡演、土陶技艺馆展演等活动更是惠及10.8万余人次,让文化惠民的阳光照耀到每个角落。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五十一团还找到了独特的产业支撑。甜蜜多汁的唐王古瓜不仅成为当地职工群众的致富“金钥匙”,更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名片。
7月6日,五十一团体育公园内瓜果飘香、欢歌如潮,以“珠水润天山 万里粤新情”为主题的“疆品南下 粤品北上”2025年图木舒克市特色优势产品(唐王古瓜)推介活动启幕。活动期间,游客们不仅能品尝到香甜多汁的瓜果,欣赏精美的瓜雕艺术,还能通过网红直播带货的方式,将五十一团的特色农产品带回家。
美食、美景、文化与购物的完美结合,让游客们流连忘返,充分体验到五十一团的独特魅力。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为五十一团的文旅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该团正积极整合农业、文化、旅游等资源,计划打造一系列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文旅项目。
唐王城遗址的保护开发,为文旅发展注入历史厚重感。这座始建于公元前206年的古城,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城垣由当地特有的红柳枝与泥土混合堆砌而成,分内城、外城和大外城三重结构。虽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侵蚀,部分墙体已斑驳破损,但残存的城墙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昔日的雄伟气势。遗址公园内,考古工作者挖掘出的泥塑佛头、汉代丝绢、钱币等5000多件珍贵文物,通过复原展示,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商贸繁华。如今,遗址周边已建成观光步道和解说牌,游客漫步其间,能直观感受丝路文化的历史脉动。
从风沙肆虐的荒滩到文旅融合的热土,五十一团以文化为笔,以创新为墨,在戈壁上绘就了惊艳画卷。
如今的五十一团,已凭借丰硕的发展成果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那些在土陶上留下的指纹、在刀郎木卡姆中踏响的舞步、在古瓜藤蔓间传递的甜蜜、在古城墙下感知的历史余温,共同铸就了五十一团不可复制的灵魂。当古老技艺与现代活力共鸣,当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相拥,该团不仅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蝶变,更成为照亮文化传承与创新之路的一颗耀眼明珠。这片土地的故事,正如窑中陶器,浴火而新生,历久而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