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擦亮红色文化底色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22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魏承亿

3

图为兵团第十三届职工文艺汇演二师铁门关专场节目现场(摄于7月10日)。 刘震 摄

暮色漫过天际,华灯点亮了二师铁门关市文化中心剧场。近日,大型红色舞台剧《红色觉醒年代之觉醒之路》在这里上演。舞台上,“南陈北李”在风雪中相约建党的场景重现,台下掌声经久不息。

西部计划志愿者郝文超望着台上为民族觉醒奔走的身影,眼眶湿润:“课本里的历史突然变得鲜活,他们在黑暗中寻路的执着,让我更明白自己扎根西部的意义。”这场为庆祝建党104周年打造的沉浸式演出,正是二师铁门关市文化建设的生动注脚。

红色文化是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底色。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以“文化润疆”工程为抓手,通过搭建红色课堂、培育文艺队伍等多元路径,让红色文化、军垦文化如繁花般绽放在戈壁绿洲,滋养着各族职工群众的精神家园。

走进升级改造后的渤海教导旅纪念馆,新增的300余件实物展品与多媒体互动装置,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到那段烽火岁月。“今年上半年,我们已接待党性教育活动700余场,6万余人次在这里触摸历史;200余场红色研学活动,让2万余名学生读懂了‘兵团精神’的内涵。”二师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副主任郑琛贤介绍,师市组织流动纪念馆、图书馆下基层30余场,1万余名职工群众在家门口接受了精神洗礼。

在二师铁门关市红石榴博物馆内,铁门关市市民阿依古丽·艾麦提带着女儿穿行于红色搪瓷缸艺术陈列展与民族乐器间。这座今年建成的场馆,通过实物展览与互动体验,讲述着师市各族职工群众守望相助的故事。“这个博物馆非常有教育意义,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阿依古丽·艾麦提说。

文化的芬芳,更在日常服务中浸润人心。清晨的铁门关市图书馆,市民张建国点开“铁门关数字图书馆”APP,80万册电子图书即刻呈现在眼前。“想看什么书就能搜到什么书,方便、快捷,关键是还免费。”张建国赞叹道。

铁门关市图书馆负责人苗世龙介绍,为方便群众,场馆延长了节假日和晚间开放时间,师市、团场、连队(社区)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实现全覆盖。今年“4·23世界读书日”期间,作为兵团主会场,这里开展的“数字绿洲·书香二师”系列活动吸引1000余人次参与;国家图书馆“传承文化 温润心灵”活动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今年4月,兵团猛进秦剧团来到二十七团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慰问演出活动,以传统戏曲之美浸润基层沃土,为当地各族职工群众送上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以前觉得文化活动离我们很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观看高质量的秦腔表演,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心里特别高兴!”二十七团五连职工秦明德说。

在端午节假期期间,师市举行非遗传承与民俗体验活动,变脸等非遗项目精彩上演,让广大职工群众现场感受千年非遗的魅力。“活动氛围感十足,尤其是一个个非遗文化表演,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市民梁城伟说。据介绍,今年以来,师市开展各类非遗体验活动100余场。

今年以来,二师铁门关市持续推进“高雅艺术进师市”“燕赵精品进二师”项目,邀请兵团秦剧团、河北残疾人艺术团等演出30余场,服务8000余人次;师团两级组织“欢欢喜喜过大年”春晚、社火、“百日文化广场”等活动300余场,5万余人次在欢声笑语中度过美好假日。

文化人才是发展的基石。今年师市还通过“送出去”培训文旅系统干部40人;师团两级开展相关培训100余人次,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专业技能。

弦歌处处,文化惠民。从红色故事走进课堂,到数字图书送到地头;从专业剧团下乡演出,到非遗手艺变成增收技能,文化早已不是场馆里的展陈,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融进了二师铁门关市职工群众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