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绿的棉株挺拔向上,棉铃在枝叶间若隐若现。眼下,三师图木舒克市98万亩棉花陆续进入花铃期,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花铃期管理直接决定棉花单铃重和衣分率,错过当前的管理关键期,棉花产量就会受到影响。”在三师四十五团二十五连万亩高标准棉田里,该团农业和林业草原中心主任周江龙一边向记者解释,一边指导种植户通过“水肥协同”模式管理棉田,为丰产丰收筑牢基础。
农技推广服务是农业科技成果落地田间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兵团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农技推广人员、科技特派员和连队特聘农技员将农业科技服务送达生产一线,建立起“兵团—师市—团场—连队”四级联动的农技服务体系。
记者从兵团农业农村局获悉,今年上半年,兵团累计动员各级各类农技人员30835名,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队150余个,沉入农业生产一线,开展技术培训570期,培训农工13.13万人次,入户指导高素质农工3.197万人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972个,服务农作物1532.85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我们组建科技服务团队在兵团9个师市、37个团场和部分地方县乡,示范推广新品种、实用技术21项。特别是围绕一年两熟的‘两吨粮田’推广目标,在一师阿拉尔市、三师图木舒克市开展小麦精密免耕播种、水肥一体化管理、配套机械设计优化等驻点服务。”新疆农垦科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积极构建线上线下培训体系,实现“万亩有专家、千亩有骨干、百亩有标兵”,专家团队与师市、团场、连队农技体系有效衔接,确保关键环节技术措施到位。
与此同时,兵团先后招募5620名“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担任特聘农技员,进一步充实基层农技推广服务队伍,着力打通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师阿拉尔市建立“团镇—连队—职工—条田”四级责任体系,确保任务到人、责任到田,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三师图木舒克市建立专家对口包联制度,分片区开展巡回技术指导,通过“专家产量”带动“农户产量”、“典型产量”提升“大田产量”,推动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双提升”;四师可克达拉市成立小麦、玉米、大豆等6个技术指导组,组织开展技术培训12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100余次;十三师新星市联合兵团科研院所、河南“柔性援疆”专家等,通过新星农友微信公众号、工作群及时发布阶段性生产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职工栽培管理水平……
随着科技服务持续发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兵团各垦区落地生根,越来越多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