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抗战烽火淬“红星” 东天山下绽新芒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1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兰君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姜蒙

当夜幕降临,十三师红星二场灿烂红星军垦文化广场灯光璀璨,妇女们在这里跳舞、孩子们在这里玩耍……一派欢乐祥和的场景。

若将镜头拉远,红星二场正如一颗灿烂红星,闪耀在东天山脚下的茫茫荒原之上。若静静地倾听长风浩荡,仿佛能听到隆隆炮声从华北平原传来,从太行山麓传来……从历史中传来。

想知道去往何处,要记住我们从哪里来。对于红星二场的职工群众来说,历史从来就在眼前,在团场处处可见的“红星”元素里。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红星二场的血脉源头——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一六团二营等,在华北、山西等地抗击日寇,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等著名战役。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些战功赫赫的英雄部队被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二团。解放战争时期,教导旅二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六师第四十七团。

在解放西北的硝烟中,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英勇奋战、屡建奇功,一路西进,挺进新疆,驻守哈密。1953年,部队官兵集体就地转业,在哈密火石泉地区创建农场,该农场成为兵团最早建立的农场之一。

抗战烽火铸忠魂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华北日寇攻占北平、天津后,投入30万兵力向华北腹地展开进攻,叫嚣着“一个月拿下山西,三个月灭亡全中国”。

当年9月,日寇占领大同后,分兵进犯平型关,企图突破长城防线直取太原。彼时的中国军队节节败退,士气低迷。根据党中央命令,八路军一一五师奉命驰援第二战区友军,在平型关东北山地设伏。

在平型关战役打响前,须先期占领平型关东侧的倒马关以阻日寇东援。一一五师骑兵营营长刘云彪奉命率部向倒马关进发。

倒马关因“山路险峻,马为之而倒”而得名,前往倒马关120华里的山路是仅容单骑的羊肠小道,指战员们漏夜牵马摸黑前行,经16小时急行军到达倒马关。

谁知此时,日寇一个班已先期占领长城关西碉堡,另有100余名日寇于长城北坡爬向倒马关。在此紧急关头,骑兵营当即向日寇发起攻击。战至天黑,骑兵营向日寇发起总攻。日寇恐全部被歼,被迫放弃倒马关,骑兵营胜利夺取了倒马关。

倒马关一仗,打响了八路军抗日第一枪,拉开了平型关战役的序幕。

平型关战役中,一一五师成功伏击日寇,歼灭敌人1000余人,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击毁汽车100多辆、马车200余辆。

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出师抗日以来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

多年以后,86岁的聂荣臻曾写下一首诗《忆平型关大捷》,可见这次胜利在老帅心中分量之重:

集师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

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

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

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

这场战役后,骑兵营跟随聂荣臻开辟根据地。当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委,骑兵营在华北平原上驰骋自如,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1940年扩建为骑兵团,命名为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刘云彪任团长,共5000多人。

抗战时期,红星二场前身部队参加大小战役上百场,从平型关战役到百团大战,从濮阳突围到反“扫荡”斗争。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英雄不断涌现——刘云彪、关盛志……这些名字永远镌刻在红星二场的历史丰碑上。

戈壁滩上创奇迹

1949年11月,解放的号角响彻天山南北。六军十六师官兵穿越河西走廊,抵达新疆哈密。1953年6月,这支功勋部队完成战斗使命,集体转业,开启了屯垦戍边的伟大征程。

由于部队前身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曾被授予“红星部”的光荣称号,“红星”便成为这支队伍最鲜明的烙印和最崇高的荣誉。

“红星二场人爱‘红星’,为孩子起名要叫赵红星、刘红星……修了渠道要叫‘红星二渠’,地窝子上镶红星,就连‘十三连’的墓碑上,很多老军垦也刻上了红星。”红星二场红星军垦博物馆馆长初明远告诉记者。

火石泉,曾是一片令人望而生畏的重度盐碱滩,“无风一片白,风起白满天”,土壤盐碱含量高达40%至60%。

“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水源自己引,没有房屋挖地窝子!”第一代军垦战士顶着酷暑严寒,用血肉之躯修建起全长37.5公里的“红星二渠”,将天山雪水引入荒漠。在盐碱最重的地块,军垦战士们用铁锹深翻土地,用草木灰改良土壤,用双手捡出数吨盐碱块。

奇迹在汗水中诞生。曾经的不毛之地长出了金灿灿的小麦,产量节节攀升。红星二场战天斗地、勇夺小麦高产的事迹广为流传,被誉为“新疆大寨”。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军垦人将在太行山上抗击日寇的坚韧精神,转化为建设边疆的无穷力量。

“那时候大家风吹日晒,在盐碱滩里摸爬滚打,手脚被芒硝腐蚀得结壳、裂口、脱皮。无人言苦,无人喊累,大家齐心协力,想方设法完成任务。”红星二场老军垦廖广献说,正是凭着这股不服输的精神,军垦战士们在大漠戈壁上,硬生生地建起了一座充满生机的军垦新城。

红色基因代代传

“当前整体长势良好,单株成桃已达五六个,前期表现优异。”近日,在红星二场七连“十三师优质抗逆经济作物科创中心”试验田里,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专家邢朝柱正为团场农技人员详细讲解当前棉田管理的核心要点。

今年,红星二场立足“种业小镇”建设目标,积极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师市农科所及育种企业合作,以科技力量助力种业发展,种植8000余亩优质棉花繁种田,目前整体长势喜人。

红星二场军垦文化遗址众多,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场部旧址、老八连营房旧址、三连红星俱乐部、五道沟渠首……这些遗迹无声地诉说着一代代红星二场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光辉岁月。

“我们依托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精心打造兵团首个沉浸式红星军垦文旅小镇,构建‘一心带八点’布局。”红星二场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梅花介绍,通过复原场景、沉浸体验等方式,生动再现红星二场及其前身部队的战斗征程、艰苦创业历程与新时代发展成就,勾勒出一条完整的军垦文化脉络,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今年6月,军垦地窝子遗址纪念园正式开园,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看!这就是当年军垦战士的家!”昏暗的地窝子里,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李朗凝视着半截马灯、磨损的军用水壶,仿佛穿越时空,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颗名为“红星”的种子已在心田悄然种下,静待发芽。

从太行山麓到天山脚下,从平型关战场到火石泉,变的是时空方位,不变的是伟大抗战精神在屯垦戍边的实践中始终传承、历久弥新。

红星二场,这个抗战烽火淬炼出的“红星部队”,如今深挖历史文化资源,致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加速构建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在东天山脚下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