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九团十三连打造的特色军垦文化民宿(资料图片)。九团通过打造军垦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乡村民宿等特色品牌,有力推动了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王倩 摄
在位于七师一三一团十连的“百葡民宿”,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坐上了“小火车”(资料图片)。今年5月以来,这家民宿客流量稳定增长,每日接待游客200余人次,客房入住率达95%。郭雪雪 陈露 摄
游客在二师二十九团园一连一处民宿的果园里小憩(资料图片)。二十九团积极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鼓励引导职工群众利用果园、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和民宿产业,激发了乡村振兴新活力。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在四师七十八团一家民宿里,游客(左)品尝当地特色奶茶(资料图片)。近年来,通过突出特色和资源整合,七十八团有力推动了民宿产业提档升级。谭疆 摄
两名游客从十师一八一团火车民宿旁走过(资料图片)。一八一团将废弃的火车车厢改造装修成特色民宿,吸引了众多游客打卡,促进了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洋 摄
在一师阿拉尔市“地窝子民宿”,躺在土炕上聆听令人感动和神往的屯垦戍边故事;在四师七十七团“小舍农家”,推窗即见向日葵与油菜花交织的绚烂花田美景;在十师北屯市“雪庐民宿”,泡着温泉围炉夜谈……盛夏时节,兵团不少师团凭借优越的气候条件和秀美的自然环境,成为疆内外游客避暑纳凉的热门去处,各地特色民宿迎来客流高峰,入住率持续攀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林下经济、民宿经济。兵团通过政策赋能、产业联动与城乡协同,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截至目前共建有星级农家乐284个、民宿近300余家,其中等级民宿28个。民宿正在激活乡村资源、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在连队里、山脚下、农田边,连缀成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民宿聚势,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清晨,阳光洒在四师七十一团七连民宿集群,三三两两的游客背着相机漫步在周边的小路上,不时驻足拍摄民宿与远山相融的美景。民宿主人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准备的特色早餐香气扑鼻,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民宿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因地处偏远、农业基础薄弱,七连曾是七十一团产值最低、人数最少的连队。利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周边丰富的景区资源,这个连队将民宿作为重点发展方向,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盘活闲置民居,打造特色鲜明的民宿集群,点燃了连队经济发展新引擎,如今,该连已成为“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这几年,我们通过打造精品民宿,带动连队居民户均年收入提高了70%左右。目前,连队运营民宿60家,从业居民占连队总户数的50%,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七十一团七连党支部副书记、连管会连长周勇说。
按照全域旅游规划,七十一团打响“到那拉提旅游,住骑兵连民宿”旅游品牌,多方盘活旅游资源,突出七连“为那拉提旅游风景区及吐尔根杏花沟提供配套住宿、餐饮服务”等保障功能,彰显兵团军垦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相继举办七连文化旅游节、篝火晚会等活动,把更多“流量”变为“留量”,让文旅产业强力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其中,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路径,而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支点,其价值不言而喻。
近年来,兵团将民宿产业发展作为提振文旅消费、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支点,全力推动“文旅+民宿”转型升级,着力实现乡村民宿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集聚化发展,让“小民宿”释放出“大能量”。
为推动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兵团先后出台《兵团旅游品牌创建奖补暂行办法》《兵团旅游行业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聚焦挖掘文旅资源优势、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不断提升民宿的全方位服务水平,引导民宿产业精品化、集聚化发展。
在规范发展方面,兵团建立健全行业和品牌标准,持续提升民宿业的服务品质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旅游发展带动、政策扶持拉动、典型引路推动,为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方位引领。
打造特色,绘就“一宿一景”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连接城乡的新纽带。如何让乡村民宿避免同质化竞争,成为乡村振兴的特色引擎?其关键,在于做好“特色+”文章。
夏日傍晚,晚风轻拂着成片的葡萄园。在被评为全国乙级旅游民宿的七师一三一团十连“百葡民宿”里,游客们或在葡萄架下漫步,或坐在庭院中品尝民宿主人自酿的葡萄酒,享受着惬意的慢生活。
“百葡民宿”依托一三一团十连的百年葡萄庄园,致力于开发兵团红色文化民宿、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主题乐园等旅游产品,以吃、住、娱带动游,全面提升旅游综合效益。
“百葡民宿”负责人郑凡侠介绍,今年5月以来,民宿客流量稳定增长,每日接待游客200余人次,节假日和旅游旺季入住率达到95%。
在民宿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从业者们也越来越注重运营细节的打磨,开始探索特色化、精品化发展之路,从单纯的“住”功能向“民宿+”模式拓展。
当下,假如你来到昆仑山脚下的十四师一牧场“昆牧小镇”民宿,一大早,你会被日照金山的晨光温柔唤醒;一整个白天,可以闲看牛羊漫步,沉醉于下午茶的惬意;夜幕降临,璀璨星河横跨天际,则能尽享一份独有的美好与安宁。
“我们不仅开设了养生会馆,还与周边的农家乐、牧家乐、设施大棚等合作,为游客提供康养、垂钓、采摘等多元主题旅游体验。”“昆牧小镇”民宿负责人李万英说,民宿年接待游客约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0余万元。
《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
今夏,凭借“民宿+”融合模式,民宿成为暑期旅游热门地。从文化体验到亲子互动,从生态研学到休闲康养,兵团积极探索“民宿+”模式,“民宿 +美食”“民宿+康养”“民宿+文创”“民宿+非遗”等多元业态深度融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兵团特色的民宿新场景和网红打卡新地标,不仅让游客的假期体验更为丰富,还带动了文旅消费的持续升温。
文化赋能,提升民宿内涵
在七师一三一团十连“百葡民宿”,你能自己动手酿制葡萄酒;在十四师一牧场“昆牧小镇”民宿,围炉煮奶茶氛围感满满;在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村”民宿,则可以体验当年军垦老兵们不一样的生活……深入挖掘当地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视觉设计、业态策划等方面主打“在地文化”,是兵团各师团发展民宿产业的创新举措。
房屋外部,保留有20世纪80年代常见的砖墙、木门、铁窗户等特色主体结构;屋内别有洞天——干净整洁的大三居,实木大床,古朴吊灯,梨花色的大理石纹路的瓷砖,内饰装修则融入诸多红色文化元素。这一独具匠心的设计,使得四十七团“老兵村”民宿在众多民宿中颇为亮眼。
“‘老兵村’民宿采用以旧修旧的方式,将兵团文化元素嵌入其中,同时提升内部的软硬件配套设施,为游客带来独具兵团特色的入住体验。”民宿负责人张兴涛介绍。
游客王梦鸽说:“这家民宿之所以吸引我,除了良好的环境,还有贴心的服务、结合本土特色开展的体验项目。比如,可以品尝到特色美食、实地了解兵团屯垦戍边历史……”
旅游住宿是最基本的保障,而文化的植入,才能让民宿更具竞争力。兵团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内涵,因地制宜地布局民宿业态,推动民宿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品尝哈萨克族特色美食、聆听冬不拉弹唱、体验毡绣技艺……游客来到四师七十八团“丝路牧歌”民宿,便能沉浸式体验这些项目。
“民宿不仅是一个住宿空间,更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载体。想要把民宿做好,就要把本地资源充分挖掘出来,设计出有特色的活动,形成专属标签,这才是吸引游客的核心所在。”“丝路牧歌”民宿负责人刘波说。
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兵团民宿行业积极做好融合文章,不断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加大乡土风貌、文物和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力度,挖掘开发具有兵团特色的各类文化产品,不断提升民宿服务供给水平,擦亮金字招牌、叫响红色品牌、讲好兵团故事;策划推出特色系列文旅节庆活动,建成一批有文化、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的特色民宿,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兵团特色文化。
立足生态本底与乡土文化,以“民宿+”“文化+”双引擎驱动,兵团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跑出“加速度”,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