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红色基因代代传 砥砺奋进谋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7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马雪娇 李惠

8月,清风拂过天山褶皱,片片红高粱晕染出丹霞般的红晕。

“我们是钢铁的三五九旅七一七团……解放大西北,翻过祁连山,终于把红旗插在天山之巅……”四师七十二团老年合唱团的歌声掠过旷野,在山峦间激荡出历史的回响。

站在七十二团团部的路口,时光仿佛在此交叠:一侧,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文化广场点缀其间,新居与青山绿树相映;另一侧,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史和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史浓缩在红军团博物馆中,铭刻着先辈的不朽功勋。

七十二团,是闻名遐迩的红军团。前身可追溯至1927年湘赣苏区的农民自卫队,后发展为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成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

在萧克、王震、王恩茂等的率领下,这支部队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华北敌后抗日、南泥湾大生产、南下北返、保卫延安和解放大西北等,荣获“尖兵团”“钢铁团”称号,为新中国成立立下不朽功勋。

1952年,这支部队在新疆的亘古荒原上点燃垦荒篝火,从战功赫赫的“尖兵团”变身为屯垦戍边的先驱。

从湘鄂赣边界的游击队到红六军团,从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到屯垦戍边的生力军,这支部队走出了118位共和国将军。时光流转,一代代兵团儿女传承三五九旅血脉,高擎红色火炬接力奋斗。如今的七十二团,田畴如画、绿树成荫、楼宇林立,宛如巩乃斯草原上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在这片土地上,不但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还滋养出享有盛名的新疆第一酒——伊力特酒。今年上半年,七十二团实现生产总值2.4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009万元。

烽火征程,铸就“铁的七团”

走进红军团博物馆,时光的闸门轰然开启。

展柜中那条军绿色军毯,摞着补丁,烟火熏烫的焦痕与密布的弹孔交错,总让参观者驻足凝视。

“这是父亲在抗日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跟着他从华北一路打到西北。”老红军姚云松的女儿姚力讲述道。

馆内每一件藏品都是打开历史记忆的钥匙:泛黄的家书里,战士们把对亲人的牵挂藏进“光复河山”的誓言;平型关大捷的油画中,硝烟中奋勇向前的身影定格了七一七团战士们作战的勇猛;百团大战的作战图上,红箭头标记着这支英雄部队行军的轨迹。

据七十二团史料记载:1951年,进驻肖尔布拉克的红军团,有老红军23人、老八路126人、老解放1560人,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活的战史。

回溯烽火岁月,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同年9月2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由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等部改编的八路军一二〇师8227名将士在富平县举行了抗日誓师大会。

1937年9月3日,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七一七团挥师南下,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晋西北收复战中,七一七团历经38天浴血奋战,夺回7座县城,歼敌1500余人,挫败了日寇大规模围攻;在广灵、灵邱间阻击战中,以小分队伏击、袭击的战术手段节节抗击,毙伤日寇800余人;在邵家庄地区伏击战中,歼敌150余人;在上下细腰涧围歼战和打击顽军石友三部等战役战斗中,粉碎日寇多路围攻,歼灭了大量敌军。

七一七团英勇善战,战功卓著,被八路军一二〇师授予“铁的七团”光荣称号。

1949年2月,由七一七团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三团的将士们越祁连、翻天山,于1950年1月抵达南疆重镇库车。

1951年底,这支英雄部队北越天山进驻伊犁,剿匪平叛后就地垦荒。次年,王震登高远眺肖尔布拉克大草原,挥手指点:“你们看,这里一边是新源,一边是巩留,依山傍水,一片大草原,多好啊!师部就选在这里。”

1954年10月,十三团编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序列,1969年9月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1975年兵团建制撤销后,更名为伊犁农垦局七十二团;1981年12月改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七十二团。

“南泥湾的镢头能劈开荒原,也能在这里建起塞外江南。”军垦老战士闫欣秋的话,道出了传承的力量。

从地窝子到高楼林立,从沼泽碱滩到万亩良田,昔日荒滩如今田畴如画。红军团博物馆外,巩乃斯草原的风掠过红高粱地,仿佛仍在传唱着这支队伍从长征路上走来,向新时代走去的传奇。

红土地上,绘就幸福画卷

一场雨过后,七十二团苍翠如洗。

一把躺椅,一杯酱香酒,身旁是绵延的高粱田,晚风在耳畔吹拂。这是七十二团最常见的风景。夜幕降临,广场上响起激昂的音乐,来体验红色文化的游客们跟着节奏跳起舞蹈。

“环境好,人热情,能触摸红土地蝶变的力量。”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晓梦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七十二团十三连职工孙照晖的简泉民宿里,刚参观完红军团博物馆的游客围坐畅谈。入夏后,这家民宿订单不断。

“许多游客参观红军团博物馆后,就会到我们的民宿吃饭休息。”孙照晖说。

如今的七十二团,红色基因催生出强劲发展动能。红叶谷旅游节、“红色记忆”主题活动、篝火晚会接连举行,文旅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两早配套”等高产高效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让全团粮食产量稳步增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让高粱田变身白酒原料基地,投资759万元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带来新貌,居民笑称“自己的生活比蜜甜”。

新变化、新气象不断涌现……

这片红土地上,红色印记俯拾皆是。文化广场上,“开拓者之歌”群雕巍然矗立,老红军、军垦战士与青年的形象肩并肩,见证着“红军团”的变迁。

1954年,一群英勇无畏的战士脱下军装,响应国家的号召,奔赴这片土地。他们中有人刚满十七岁,袖口还沾着长津湖的冰碴;有人把军功章悄悄塞进背包,说“建设边疆也是打仗”。他们风餐露宿,住地窝子,与恶劣的自然环境顽强抗争,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闪耀着荣光的红土地上,荡气回肠的英雄故事广为流传。茶余饭后,这里的职工群众喜欢搬一把小凳子,坐在游客身边,带大家回忆这片红土地往昔的峥嵘岁月。

“在这里,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道,都铭刻着岁月的痕迹;每一次变革、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无数奋斗者的心血。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也带动了团场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团场接待游客总数突破6.6万人次。”七十二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负责人李成亮告诉记者。

如今,七十二团正以“红色+”融合发展为笔,在传承三五九旅精神的答卷上,续写着富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新篇章。那些军垦战士当年的憧憬,正化作田畴如画、楼宇栉比的实景,在巩乃斯草原上愈发鲜亮。

守护记忆,赓续红色血脉

7月29日,红军团博物馆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细细端详展柜中那枚“战斗英雄”奖章,认真聆听讲解,不时陷入沉思。

奖章的主人陈才德在解放山西运城的战斗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架云梯、登城墙的壮举,随着讲解员的讲述在光影中重现。

红军团博物馆自2015年开馆以来,已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成为激活红色记忆的重要窗口。

馆内每一件文物都连着一段滚烫的历史:郭秉礼老人捐献的3枚纪念章,从淮海战役讲到屯垦岁月,他离休后笔耕不辍撰写回忆录。他说:“要把历史鲜活地留存下来,让子孙后代有理想、有信念。”

七一七团二营战士韩洪涛的后代韩力群捐赠的父亲55式校官常服与勋章,承载着“把红军精神永远传下去”的嘱托。这些实物串联起从战火到和平的征程,让历史有了可感知的温度。

“这些文物是我们父辈英勇奋斗的见证,把它们捐赠给红军团博物馆,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韩力群说。

老一辈革命家后代的足迹更添厚重。2008年,王震将军之子王兵一行踏着父辈足迹来到这里,挥毫写下王震将军“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的雄壮诗句,并捐赠了《王震:三次长征》《王震传》《忆曾涤》《将军情》等四本著作、两部文献纪录片和纪念王震百年诞辰的光盘。2016年,任弼时之女任远芳、萧克之子萧星华等也来到七十二团,为博物馆送来了记述父辈奋斗历程和不朽功勋的史料。

这份红色记忆的守护与传承,也离不开魏建林这样的“红色拾荒人”。这位退休干部为筹建红军团博物馆,足迹遍布六省区,从老库房、老同志家中搜集到大量具有厚重历史价值的实物。

在七十二团,更多人用不同的方式,共同守护、传承“红军团”的红色记忆。

“这不仅仅是一份职责,更像是一种使命与信仰般的存在。”魏建林说。

如今,一批又一批退休人员、党员干部、青年学生走进红军团博物馆,追寻红军精神,了解这支英雄部队的前世今生。截至目前,已有1320多个参观团来到博物馆参观学习,接受革命精神洗礼。

“想起老一辈的付出,没理由不建好我们的团场。”七十二团三连职工郎金荣坚定地说。

红色文化滋养着团场的每一个人。

红军团博物馆早已超越陈列馆的意义,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在这里,红色基因既是记忆的传承,更是催人奋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