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师二十九团高标准农田(摄于8月6日)。近年来,二师铁门关市持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干播湿出”、暗管排盐等技术,农田防灾抗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为棉花套种茴香、麦后复播等种植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职工群众增收。今年,该师市计划建设高标准农田5.54万亩,建成后,其高标准农田占比将达到90%。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立秋后的六师奇台农场,麦田褪去金黄。一个月前,这片土地创造了我国十万亩级连片冬小麦高产纪录,奇台农场是如何做到的?
每一寸土地都有实实在在的产出,让高标准农田“高”处尽显——2024年,奇台农场投资上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9.33万亩,应用一系列集成技术,为今年冬小麦大面积丰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粮食稳产离不开良田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重大部署。目前,兵团已建成上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和科技应用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以此为底气,今年,兵团夏粮面积、总产、单产实现“三增”。
筑“耕”基——丰收有底气
随风起伏的金色麦浪、打破纪录时的欢呼雀跃、笑容绽放在脸上的小麦种植户……回忆起一个月前的收获场景,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海依然欣喜不已。
7月7日午时,兵团小麦高产创建验收组宣布:四师六十七团冬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以百亩方平均亩产802.3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785.3公斤的骄人成绩,刷新伊犁河谷历史纪录。
“实现丰产,高标准农田立了大功!以前的很多贫瘠地、边角地,如今都成了高产田。”韩海说,六十七团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7.47万亩、滴灌系统182个,新建标准化管理泵房48座,改造提升老旧滴灌泵房83座,改扩建支渠37公里,这些都为今年创建百亩方、千亩方、万亩片高产示范田夯实了基座。
俯瞰兵团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四师可克达拉市农田美如画——平整的土地一望无际,灌溉渠如同一条条直线从田间穿过,清澈的水流精准输送到每一块田地,机耕道将农田分割成“棋盘”,收割后的麦地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几何美”。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师市坚定不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实现了高产稳产。”韩海说。
地平整、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曾经的“补丁田”变成沃野平畴,农田基础设施大幅改善,高产田创建如火如荼,四师可克达拉市建设高标准农田超过160万亩,占稳定耕地面积的近九成。2024年,该师市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居兵团第一,今年继续交出了夏粮丰产的优秀“成绩单”。
兵团各团场分布在天山南北,地域辽阔,气候多变,频繁出现的旱涝、霜冻、冰雹、大风等灾害,考验着各垦区粮食产出能力。
沃土良田助丰产。兵团各师市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高标准农田占耕地保有量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生产装备水平、抵御自然灾害、实现丰产丰收的能力不断提升,综合效益持续释放,绘出今年夏粮新“丰”景。
“慧”种地——轻松夺高产
“谁能想到,沙漠里也能种出这么好的小麦。”交售完粮食,三师四十四团九连职工尹兴祥开始总结经验,谋划新一年种植计划,“今年应用新技术种植的120亩冬小麦产量高、质量好,明年要继续多种粮、种好粮!”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四十四团土地盐碱化严重,在尹兴祥的记忆里,过去“靠天收成”,麦秆还没小腿高,导致部分农田渐渐成了撂荒地。近年来,四十四团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92万亩,惠及11个连队;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51万亩,惠及19个连队,力度之大、面积之大,前所未有。
更令尹兴祥高兴的是,高标准农田的“高”,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更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的应用推广。
去年冬小麦播种期,尹兴祥告别了以往因担心播种质量不得不辛苦跟车,一天下来浑身是土、累得吃不下饭的日子。如今,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牵引着新式播种机往来穿梭,按照预设模式精准作业,播种、覆土、铺设滴灌带同步完成,缩行加密匀播技术则提高了基本苗数,为产量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
使用大型农机、智慧农机高效作业,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去,三师图木舒克市部分团场的农田呈碎片化分布,田埂高低不平,不易开展集中连片作业。对此,该师市统筹谋划,推动2023年至2025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29.6万亩,优先在42个集体所有制连队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土地平整连片、智慧农机加速“上阵”,使种植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到95%以上。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成为三师图木舒克市粮食丰产丰收的重要推动力。
同时,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有力推动了粮食生产转型升级,让种地更加“智慧”。
种粮不再“靠天等雨”,只需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喷灌设施就会自动运行,水花均匀喷洒在田间;农田管护不再费劲,气温、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通过大数据集成实时呈现,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求精准施肥;病虫害预防及时高效,无人机定期巡查监测,适时进行低空药物喷施作业……
职工群众“慧”种田,今年,四十四团冬小麦高产千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687.67公斤,盐碱地正成为粮食增产的新沃土。
高标准农田“打底”,“智慧农田”展风采。兵团各师市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中,积极应用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水肥一体化”“墒情虫情自动监测”等智能系统,应用卫星遥感技术的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农业机械尽显“科技范儿”,希望的田野上硕果累累。
服务优——种粮信心足
“力耕不欺”,科学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统筹推进“建、管、用”,六师五家渠市再度迎来夏粮丰收。除了奇台农场,军户农场、新湖农场等多个团场冬小麦平均亩产均稳步提高。
“在高标准农田上种地,有连队‘两委’成员和技术人员的贴心服务,种粮夺高产底气特别足。”军户农场六连职工陈桂山说,他种植的32亩“新冬62号”冬小麦平均亩产超过700公斤,比2024年增产近30公斤。
不久前,军户农场公布粮食高产创建测产验收结果:冬小麦百亩方平均亩产828.96公斤,千亩方平均亩产783.62公斤,万亩片平均亩产735.48公斤,各项数据均创造农场历史最高纪录。
“高标准”带来“高质量”。军户农场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每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7万亩以上。该农场党委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实地踏勘、反复论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优化设计方案,打造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推广应用丰产技术,有力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要求,六师五家渠市因地制宜、分区分类科学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强化标准引领,紧扣“田、土、水、路、林、电、技、管”8个方面内容,建立“建、管、护”一体化新模式,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完善服务机制,加强督查督导,力促农田长期发挥效益。
确保“建成一亩、管好一亩、见效一亩”,六师五家渠市积极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融合,在冬小麦返青、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籽粒灌浆等生长关键期,组织专家团队、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系统化调、调控株高、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求连队“两委”成员全程做好服务,有力推动了冬小麦大面积单产水平的提升,让职工群众切切实实看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
好田好地种好粮,优化服务保丰收。兵团各师市党委高度重视夏粮生产,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加强农业推广网络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培训、专家指导、物化补贴等举措,形成层层抓落实、共同促进冬小麦实现高产的生动局面。
“地是高标准农田,种小麦旱涝保收;遇到难题不用愁,技术服务到田间地头。”奇台农场十九连职工徐志斌说,今后继续种粮食、夺高产的信心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