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新疆,晴空湛蓝,绿意葱茏。在兵团各垦区,随处可见蓝天白云、绿荫如盖、田野美景,广袤棉田与生态林带交织成绿洲网格。
今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也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在“两山”理念科学指引下,近年来,兵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全力当好生态卫士,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方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推进美丽兵团建设,让绿色成为兵团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蓝天白云成“常客”
8月13日傍晚,八师石河子市将军山辽疆生态公园里,不少市民正在休闲散步、健身锻炼,享受悠闲时光。
“你看这里的天多蓝,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心情都跟着好了起来呢。”这几天,石河子市市民曹双林的朋友圈被蓝天、夕阳的美景刷屏。提起近几年石河子市的变化,曹双林感受最深的是:“天越来越蓝,树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美!”
曾几何时,生活在“乌—昌—石”区域的人们饱受大气污染困扰,尤其是冬季,燃煤取暖等因素加剧了空气污染。
为了让蓝天常驻,近年来,兵团党委科学谋划、统筹布局,将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点工作,出台“乌—昌—石”区域大气环境整治专项行动方案,分解细化兵团重点任务和目标,以六师五家渠市和八师石河子市等重点师市为主战场,打响“乌—昌—石”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经过不懈努力,2023年,“乌—昌—石”区域空气质量指标实现“一升两降”目标,是近10年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最为显著的一年。今年上半年,“乌—昌—石”区域兵团2个重点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12%;天山北坡区域兵团5个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23%。
“抬头望是醉人的‘水洗蓝’,环顾看是怡人的‘生态绿’。”从城市公园到田间地头,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清新了,这已成为越来越多职工群众的切身感受。
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变化,背后映照出兵团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坚持。
近年来,在高位推动之下,兵团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着力构建部门齐抓共管、企业积极治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格局。同时,扎实推进燃煤锅炉整治,淘汰大量小锅炉,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绿电等清洁能源在各师市的使用比例得到大幅提升。
兵团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兵团将继续巩固大气污染防治成果,持续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监管,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让兵团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绿染黄沙筑屏障
兵团多数团场分布在沙漠边缘或边境沿线,风沙危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曾是制约兵团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一代代兵团人从未向风沙低头,积极探索植绿护绿方法路径,誓将沙漠变绿洲。
立秋虽至,暑气未消。走进二师塔里木垦区,一阵微风吹过,枝叶随风摇曳。谁能想到,这片郁郁葱葱之地紧邻着塔克拉玛干沙漠。
多年来,为保护团场生态环境,二师三十一团干部职工群众向沙漠进军,建成一条长11公里、宽200米,占地3300亩的生态防护林,有效阻挡了库木塔格沙漠对团场的侵袭。
“一代代兵团人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再难也要啃下风沙这个‘硬骨头’。”兵团职工群众心里都清楚:治沙关乎子孙后代的永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答题。
多年来,兵团把区域生态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持续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逐步构建起环绕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的绿色生态带,形成乔木、灌木、草场结合的综合防护林体系,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绿洲生态经济网。
通过防沙治沙、遏制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兵团“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数据显示,如今,兵团森林蓄积量达290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超过15%,80%以上的团场实现了林网化。
昔日的戈壁荒漠不断被绿荫覆盖,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得到有效保护。
为了进一步提升治沙成效,兵团不断探索创新治沙模式:一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治沙技术和设备,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苗木成活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三师图木舒克市积极探索“治沙致富”新路子,2024年,该师市林果种植面积达52.34万亩,通过种植油莎豆,将4.6万亩沙漠变成了良田,向沙漠腹地推进了7公里。二师三十四团将防沙治沙、造林绿化、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业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做大梭梭树接种肉苁蓉、间种罗布麻等特色产业。如今,该团种植梭梭树等沙生作物2.2万余亩,接种肉苁蓉1.2万余亩,带动就业2500余人,实现人均年增收6000元。
从小块绿地到万顷良田,再到广袤绿洲,绿色丰满了西陲戈壁,为兵团发展壮大赋予无限生机与活力。
碧水潺潺润绿洲
夕阳余晖映照下,从空中俯瞰十二师头屯河谷森林公园,碧水潺潺穿城而过,两岸绿波翻涌。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里的河岸生态曾遭受严重破坏。
“一进头屯河,每天二两土。白天吃不够,晚上还得补。”附近居民这样形容昔日的头屯河。
2019年,十二师和昌吉回族自治州联手启动头屯河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系统推进水、草、林、土壤等全方位生态治理,开展河道治理、土方平整、喷灌系统安装和景观绿化等建设。一年间,十二师在头屯河东岸栽种绿植1.1万亩,新增绿化面积1.5万余亩。
如今,漫步在头屯河谷森林公园,景观湖、绿地点缀其间,休闲长廊、健身步道贯通南北,已然成为乌昌地区新的城市“绿肺”。
为了让碧水长流,兵团立足区域水资源特点,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落地见效,建立健全覆盖兵团、师市、团场、连队的四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各级河湖长认真履职,对辖区河流湖泊进行常态化巡查和管护。2024年,1052名各级河湖长累计巡查河湖逾3万次,巡查河道累计里程21.9万公里,精准发现并清除河湖“四乱”顽疾47处。
同时,兵团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加强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近年来,兵团通过实施生态输水工程,合理调配水资源,让塔里木河下游重新迎来了潺潺流水。如今,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林逐渐恢复生机,大片枯黄的胡杨重新长出了绿叶,野生动物也日益增多,形成了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十四五”以来,兵团落实中央水利发展资金1亿元,用于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项目,实施一系列河道整治、湿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强断面水质监测预警,同步推进排污口整治、水源地保护和再生水利用试点工作,为河湖生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辖区内的河流湖泊正逐渐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向荒漠戈壁不断挺进的林海,生机勃勃的团场城镇……如今的兵团,一年比一年绿,一年比一年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红利更广泛惠及职工群众。
迈向新征程,兵团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切实履行好生态卫士职责,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书写更加绚丽多彩的生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