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火焰山脚下热浪翻涌,清冽的天山雪水在红星总干渠的水网中奔流不息,为万亩绿意绵延的葡萄园送去清凉。
“抖落昨天戎装上的战火硝烟,仗剑扶犁就屯垦扎营火焰山,军魂铸就二二一团钢强铁汉……”在十二师二二一团综合文化活动中心,老年合唱团唱响团歌《火焰山神话》,铿锵的歌声穿越历史烽烟,将思绪拉回到那段激荡岁月。
知来处,明去处。二二一团的血脉源头可追溯至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后发展为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侦察连,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被合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二团。
长征铸魂,抗战锻骨,南泥湾拓荒……解放战争时期,教导旅二团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六师第四十七团,这支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部队铁流西进、跋涉千里,为解放大西北立下不朽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的官兵脱下戎装集体转业,在火焰山下化剑为犁,战酷暑、斗风沙、治盐碱、修水利、拓荒原,高擎红色火炬,在荒漠中创造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
70余载弹指过,如今的二二一团,平畴沃野,翠浪无垠,宛若兵团人用双手在火焰山下“绣”出的锦绣江南。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全民族抗战爆发。
生死存亡之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旌旗猎猎,全体中华儿女以血肉筑起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
战火烽烟中,二二一团的前身——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营(后扩建为晋察冀军区骑兵团)挺身而出,成为插入敌营的一把尖刀。
平型关战役,骑兵营打响八路军抗日第一枪;向冀西挺进,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占领冀西大片地区,为开辟晋察冀边区北岳抗日根据地奠定基础;保定城下,多次突袭交通线,令敌人闻风丧胆,点燃了民众抗日的热情……战场上,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践行“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铮铮誓言。
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淬炼出这支部队不畏强敌、艰苦奋斗的钢铁意志。当抗日战争胜利的号角吹响,这支功勋部队被改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二团,并因卓越战功,被授予“红星部”这一荣誉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走过长征路,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延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在陕北南泥湾、金盆湾开展过大生产运动的英雄部队,再次驰骋西北战场,解放西安、攻克兰州,一路西进。
1949年1月,部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兵团六军十六师四十七团,跟随王震将军挺进新疆,驻守哈密。
1953年,四十七团一部进驻吐鲁番,脱下戎装,垦荒造田。
“寸土不让”的信念,转化为“再造家园”的干劲。昔日在战场上保家卫国的勇士,就此成为戈壁瀚海中征服自然的建设者,将在战火硝烟中淬炼升华的伟大抗战精神,融入屯垦戍边的生动实践。
火焰山下建设家园
“日月如火,风吹如炮烙”,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吐鲁番的真实写照。
能否跨越缺水、盐碱与风沙这三座“大山”,关系着是否能继续在吐鲁番进行屯垦戍边。
面对这没有硝烟的战场,第一代军垦战士凭着不服输的精神迅速行动起来:清挖废弃的坎儿井,开凿新井、挖掘明渠、打出自流井……他们边引水边垦荒,在火洲大地艰难起步。
然而,在这片未经开垦的荒原上,零星的坎儿井和自流井仍不足以支撑团场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1957年底,为彻底解决水源问题,一个宏大的计划诞生:开山劈岭,从数十公里外的大河沿开始挖渠,从天山上“借水”!
冲锋在前,不怕吃苦。寒风中,800余名军垦战士拿起铁锨、十字镐,开启了开凿红星总干渠的战斗。一双双布满老茧的手冻裂、出血,地面冻得硬实,使劲凿也只能敲出一个小白印子……
“风沙大得连饭都做不了,炊事员不得不用棉衣和床单搭建‘不透风的伙房’。”老军垦刘国席在回忆录中写道,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屯垦戍边的使命和信念始终支撑着战士们不断向前。
历时6年,全长57公里的红星总干渠及配套工程终于建成了!天山雪水奔涌而至,改变了这方热土缺水的历史,战士们拿起生产的武器,投入轰轰烈烈的开发建设中,让一座军垦新城在荒原之上拔地而起。
彼时,二二一团党委决定:以水定地,山南以种棉花、甜瓜为主,山北则种葡萄等水果。
1960年,二二一团二连率先种植的120亩葡萄试验田,却被一场大风全部摧毁。这次教训让大家深刻认识到:要种葡萄树,先得防风。第二年,他们先种植了100亩林带,并在风口打起土墙保护树苗。1964年再次尝试种植葡萄树时,他们创造性地用树枝和高粱秆编成篱笆防风,将葡萄树苗的成活率提升至98%。同时,潜心钻研葡萄树管理技术,并在全连推广,使二连成为团场首个成功种植葡萄树的连队。
1967年,团场拉开了葡萄树规模化种植的序幕,葡萄产业不断壮大升级。目前,二二一团拥有1.1万亩葡萄园,成为吐鲁番地区重要的葡萄生产基地,获得“中国无核白葡萄之乡”的美誉。
从开渠引水,到植绿防风,再到葡萄种植技术的精进与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昔日的戈壁荒滩,如今已成为瓜果飘香、绿树成荫的富饶之地。阡陌纵横的红星总干渠,像一条永不枯竭的红色血脉,滋养着勤劳勇敢的兵团人……
红色精神薪火相传
暮色四合,暑热渐散。晚饭后,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二二一团军垦文化广场,或闲谈、或下棋,或跟随欢快的乐曲舞动。
奋力挥动手中十字镐的“红星部”战士雕塑,静静矗立在广场中心。
“小时候,父亲总说,‘党员就得吃苦在前’。他干起活来总是冲在最前,从不会抱怨。”雕塑下,“兵二代”李临生语气坚定地说,“父辈们用行动教会我们,奉献不是口号,而是融入血液的选择。”
进入新时代,新一代二二一团人从先辈手中接过的不只是基业,更有那面融入血脉、奋斗不息的精神旗帜。如今,承载着创业艰辛与生命希望的红星总干渠,在三代兵团人的接续奋斗下不断延伸,全长已突破80公里,润泽着4万亩生机勃勃的林带和良田。
距红星总干渠渠首10余公里处的一片戈壁上,新一代建设者巧思妙用,引部分下坡的渠水进入养殖基地,用流动的低温活水,在火热的戈壁滩上成功养起了冷水鱼。
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极端环境,在新一代兵团人眼中,已是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每逢晾晒旺季,团场北部的广阔晾晒场上,红辣椒铺展如火红的海洋;四连建起了国家机动车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上海)吐鲁番兵团测试基地,利用独特的高温环境,开展汽车极热测试,成为服务国家高端制造业的“热力引擎”;总投资15亿元,中节能十二师产业园区低碳转型50万千瓦光伏项目建设热火朝天,充沛的光热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绿能指日可待……
新一代兵团人正将先辈的智慧与奋斗精神,融入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火热实践,为这片土地赋予更加多元的发展动能。
奔涌的天山雪水,是红星渠中流动的红色血脉;绵延的万亩葡萄园,是戈壁滩上的绿色勋章。火焰山下,一代代兵团人用忠诚、智慧与勤劳,续写生生不息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