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赓续文脉 再铸华章

——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述评之五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19日 信息来源:新疆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高芳

天山南北,大漠长风,丝绸古道驼铃犹在耳畔回响;山河巨变,文脉绵延,新时代的华章正挥毫泼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载,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壮阔征程,更是一场深沉而热烈的文化勃兴。

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推进文化润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有力的措施发展繁荣包括各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今天的新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丰富多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如同阳光雨露,普惠于民,滋养人心,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根深叶茂,深耕中华文化血脉联系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向西开放的门户,多元文化在此交汇共生,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母体。文化润疆的核心,便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

作为古代丝绸之路重镇与东西方文明交汇核心,龟兹留存着苏巴什佛寺遗址、克孜尔石窟等珍贵遗产,其墓葬形制与随葬器具深刻体现中原文化印记,见证着西域与中原的文明交融。为让龟兹文化“活”起来,新疆推出一系列举措:今年5月,库车市龟兹博物馆开放,依托考古成果与文物,系统展现龟兹历史脉络;毗邻的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是新疆首座地下古墓遗址博物馆,曾获美国缪斯设计奖金奖;库车龟兹乐舞体验馆则用数字技术还原九大石窟、86个洞窟的壁画与海外流散文物,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丝路盛景。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出版《佛自西来——新疆古代石窟》等书籍,编撰通俗读物,推出《龟兹秘境》等美术作品。库车市打造的龟兹小巷文化街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丝路文化魅力。近日,自治区重点文艺创作项目舞剧《龟兹》完成了首次合成演出,令观者惊艳。导演佟睿睿说:“这部舞剧以艺术之力推动龟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赓续中华文明的同时,更以文润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文化力量。”

新疆博物馆丰富的文物展陈,呈现了自先秦以来新疆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创造文化的历程。其中,1995年在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臂,是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连的生动例证。这件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发现之一的文物,其色彩绚丽、织造工艺精湛,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见证了汉代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为了活化利用这一珍贵文物,2023年,由北京和新疆推动的文化润疆重点项目——大型历史题材舞剧《五星出东方》在疆内外巡演,场场爆满。今年7月13日,“中华锦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国宝展”在新疆博物馆开展,通过可视化、大众化的方式呈现考古发掘的故事、文物背后的深意,揭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脉络。新疆博物馆馆长于志勇说:“我们依托中华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只为讲清织锦上的五星辉光,道透织锦里深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吐鲁番交河故城的保护与活化是新疆传承传统文化的典范。作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古代建筑城市遗址,交河故城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文物保护工作者运用先进科技对其进行全方位监测和科学修复,同时创新推出“夜游交河”活动,让游客在夜色中穿越千年,感受故城的沧桑魅力。如今的交河故城,不仅是吐鲁番的文化名片,更成为展现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美美与共魅力的重要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疆实践”。

70年来,新疆的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新疆有4处,如今已增加到133处,还有不可移动文物9545处。从1995年尼雅遗址发掘首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到近年来多个考古项目引发关注,新疆的主动性考古项目快速增长,仅2018年到2022年间就开展了73项。

新疆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文物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守护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更让文物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新疆故事的重要载体。

美美与共,非遗焕新绽放时代光彩

在新疆,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年轮,更是流动的文明活态。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疆有14个项目入选,如今这一数字已达141项;目前,全区共有6005项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6992位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新疆非遗以全新姿态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成为展示新疆魅力、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观看《玛纳斯》说唱展示后指出,像《玛纳斯》这样的文化遗产,既是少数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做好保护、传承、整理工作,使之发扬光大。

为加强《玛纳斯》非遗保护传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通过举办演唱培训班、国际文化节、建立文化博物馆等举措落实要求。8岁的“小玛纳斯奇”梅肯·买买提吐尔干登上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龙年春晚,摇滚版《玛纳斯》亮相各级音乐节等重要舞台,《玛纳斯》还以书籍、雕塑、绘画、漫画、绘本、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广泛传播,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史诗的受众”。

成立于2007年的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现已成为游客聚集的打卡地。这里设有专门的展览厅、排练传承厅、表演厅等,表演大厅可容纳数百人共同演奏。从各乡镇选拔的民间艺人在这里进行木卡姆节目的排练和演出。

与此同时,新疆文艺院团的再创作,则将这一艺术带入更广阔的舞台。舞台剧《木卡姆精品荟萃——且比亚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木卡姆音乐特色基础上,创新性融入古琴、琵琶、箜篌和阮等民族乐器,舞蹈动作结合汉唐古典舞的优雅韵律与传统维吾尔舞蹈的灵动姿态进行编排。大型音舞诗画《木卡姆印象》,融合歌舞、诗颂、器乐演奏、多媒体视效等,彰显了木卡姆艺术的时代气息。它们都是舞台上常演不息,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精品。

此外,借助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中国新疆国际艺术双年展、新疆文化艺术节等文艺盛会,《掀起你的盖头来——新疆是个好地方》《木卡姆恋歌——万桐书》《张骞》《解忧公主》《楼兰九歌》等舞台精品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瑰宝。

无论是《玛纳斯》的创新传承,还是木卡姆的当代呈现,都让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新疆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历史渊源深厚、联系紧密,持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强劲文化动力。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扎根中华文明沃土,各民族文化才能枝繁叶茂;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才能焕发时代光芒。

春风化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的力量,最终要抵达人、温暖人、塑造人。70年来,特别是文化润疆实施以来,一个覆盖城乡、便捷高效、普惠均等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新疆加速建成,如同绵绵春雨,无声滋养着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一批新疆题材的作品享誉全国,《本巴》成为新疆首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遥远的向日葵地》《西长城》等获鲁迅文学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舞蹈《阳光下的麦盖提》《爷爷的萨玛瓦尔》接连夺得中国舞蹈“荷花奖”,秦腔《焚香记》表演者摘得中国戏剧梅花奖,《远去的牧歌》等新疆题材电影连续7届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电视剧《我的阿勒泰》走红荧屏并在多国热播,纪录电影《地上的云朵》引发热烈反响……

如今的新疆,抬头可见舞台,转身即是书香。文化润疆,正以触手可及的方式,把幸福写进每个人的日常。

“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小分队、“石榴籽”文艺小分队、乌兰牧骑队行遍天山南北,以歌以舞以乐以书传递信念、勾画生活;音乐盛典“新歌唱新疆——优秀原创歌曲演唱会”全疆巡演收获上万现场观众,网络观看超百万人次;遍布全疆的各级文化场馆打通了基层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8月23日至26日,以“培育读书风尚 共享现代文明”为主题的第二届新疆全民阅读大会在喀什市举办,在天山南北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在喀什百姓书房、“悦读粤有趣”城市书吧等社区读书空间,配备了电子阅读器、数字朗读亭、AI影像空间和VR设备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阅读方式的有机结合。从城市到乡村,新疆正积极构建“15分钟阅读圈”,让阅读成为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新疆各地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创新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全区中小学广泛开设书法、京剧、剪纸等传统文化课程,“国学课堂”遍及乡村校园,同时,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普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城市的新型阅读空间到乡村的文化大院,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到精准高效的服务模式,新疆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的努力真正实现了普惠共享。公共文化事业正不断点亮百姓生活,让各族群众在文化的滋养下、互动中焕发蓬勃生机,更成为人们精神生活中最温暖的底色。

70年风雨兼程,新疆的文化建设从未如此生机勃勃。它赓续着千年文脉的厚重,谱写着新时代的华章;它源于中华文化的深沉大海,又绽放出各民族文化的绚烂花朵;它如阳光雨露,普惠于民,滋养人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个更加繁荣兴盛、心灵相通的新疆,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坚定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