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建强“朝阳队伍” 守护“夕阳满天”

——兵团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观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09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刘美惠子

9月16日,二师铁门关市银龄大家庭养老院工作人员为老人过生日。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兵团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的育才网络。目前,兵团127家养老院拥有养老服务人才2591人,惠及9121名老年人。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在石河子天健养老院,一名护士为老人测量血压(资料图片)。为建设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八师石河子市组织基层医护人员开展预防保健、疾病诊疗、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全流程老年健康服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史军红 摄

9月19日,在五师双河市怡佳养老院,工作人员帮助老人进行脑力训练。近年来,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短缺问题,兵团通过政策保障、梯队培育、机制创新、平台赋能等多维发力,构建起“培训—认证—待遇—晋升”全链条制度体系。张培丽 摄

9月28日,一师五团志愿者登门入户陪老人聊天,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状况。近年来,一师阿拉尔市大力培养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为辖区老年人推出日托、周托、月托、季托、年托等服务,打通了服务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 李康 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人口老龄化加速演进的今天,如何做好养老服务这道民生考题,不仅关乎亿万老年人的幸福福祉,更考验着民生治理的温度与精度。

兵团现有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62万人,部分师市老龄化呈现“台阶式”加速态势,养老服务需求日益迫切。

推动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专业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兵团以系统思维破解养老服务“人才荒”难题,通过政策引领、机制创新、质量升级等多维发力,着力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

政策筑基,为朝阳产业注入青春力量

秋日的清晨,十二师康悦养老院活动室内洒满阳光。23岁的护理员吐提姑丽·塔依尔正带着老人们做晨间保健操,“抬手,吸气,慢慢来……”她的声音温柔有力,一一纠正着老人们不规范的姿势,几位坐轮椅的老人也努力跟着口令抬手,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刚入行时,家人都说年轻人干这个没前途,劝我换一份工作。”吐提姑丽·塔依尔擦了擦额角的汗说道,“但在与老人们的朝夕相处中,这种被需要的温暖让我决定留下来。”如今,这位年轻的姑娘已成长为养老院的骨干护理员,还带起了实习生。

吐提姑丽·塔依尔的坚守,折射出兵团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新变化。就在几年前,对养老行业,大家还停留在“年轻人不愿来、中年人留不住”的刻板印象中。

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发布的“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中,养老护理员居于前列,兵团同样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的困境。

“破解‘人才荒’,首先要让行业有吸引力。”兵团养老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刘超指出,职业认同感低、发展路径模糊是人才流失的核心症结。

近年来,兵团将养老服务人才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出台《兵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兵团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构建起涵盖培养、引进、激励、保障的人才发展的“四梁八柱”。

政策支持促进了人才供给端的结构性优化。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护理系,《老年护理学》《长期照护导论》等课程已被纳入必修课,实验室里的智能护理人模型前,学生们正反复练习为失能老人翻身、鼻饲等技能。“我们与12家养老机构共建了实训基地,学生大三开始轮岗实习,毕业即可持证上岗。”该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这种“校企直通车”模式正在全兵团推广。

据统计,截至目前,兵团已与23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建成17个养老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专业院校毕业生为骨干、职业技能培训为补充”的人才供给体系。如今,兵团127家养老院拥有养老服务人才2591人,惠及9121名老年人。

更令人欣喜的是,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结构正向年轻化转型。在康悦养老院,护理部98%的人员来自职业院校,100%持证上岗,自2021年起每年接收的实习生中,60%选择留下。

“作为朝阳产业,养老服务业亟须注入青春力量。”康悦养老院院长桂新苗感慨,年轻人带来的不仅是朝气与活力,更有创新的服务理念,能推动养老服务从“生存照料”向“品质生活”跨越。

机制创新,让专业护理人才留得住发展好

9月28日,在一师阿拉尔市银龄大家庭老年公寓护理区,28岁的哈丽努尔·色米正帮助失能老人进行翻身训练。只见她轻轻托起老人背部,借助腰腹力量稳稳转动老人身体,整套动作流畅干脆,用时不到30秒。

作为星级护理员,哈丽努尔·色米的月薪比入职时涨了2000余元,还能享受带薪培训、优先晋升等福利。“以前觉得护理员就是‘伺候人的’,现在才知道这是技术活,还有清晰的上升通道。”哈丽努尔·色米笑盈盈地说。

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这是养老行业面临的共性难题。

兵团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以机制创新破解行业留人难题,营造拴心留人的好环境,让专业人才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为此,兵团在一师阿拉尔市、八师石河子市等地试点推行“星级护理员”机制,将技能等级与薪酬福利、晋升通道深度绑定,铺设“三年达四星、五年晋管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六师五家渠市通过“社会招聘+校园招聘”双渠道引才,为实习生定制职业规划,打造留任奖励与破格晋升机制,吸引高校毕业生深耕养老服务行业。目前,在试点养老机构中,90%的护理人员为校企合作留用的青年人才。

“星级护理员制度就像一张职业规划图,每个年轻人都能看到未来的发展方向。”八师石河子市盛世银龄长者公寓院长祁维说,这套制度构建了多维度评价体系,涵盖日常培训、专业技能、服务质量、职业素养等12项指标,分为一至五星五个等级,实行动态考评,星级直接与待遇挂钩。据了解,一名新手“小白”经过系统培训,3年可成长为四星护理员,5年则有机会进入管理层。

培训模式的创新,让技能提升更为高效。兵团养老行业协会推出“每月精练一技能、3年掌握33项技能”机制,将失智照护、康复辅助、急救处理等核心技能的学习任务分解到36个月,每月集中培训、考核、应用。“就像打游戏通关,每掌握一项技能就能获得相应积分,学习起来特别有劲头。”六师五家渠市吾家乐宝养老总院护理班长颜花兰说。

国家级平台的引领作用同样显著。如2016年成立的“祁维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是全疆唯一的养老服务业技能大师工作室。8年来,祁维带出近2000名徒弟,其中36人获省级以上技能奖项,近30人成长为高技术人才。“养老护理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祁维说,工作室不仅传授技艺,更传承职业精神,让“用心照护”成为行业共识。

“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兵团民政局从2024年起,连续3年从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专项经费,对全兵团养老护理员进行轮训。

“培训不是走过场,是让每个护理员都能掌握真本领。”兵团民政局老龄协会办公室主任王蕾表示,目前已有1200余名护理员通过轮训提升了技能等级。

提质升级,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

“家人们快看,李奶奶今天能自己扶着扶手走路了!”9月26日,在四师六十七团康养院的直播间里,康养院负责人赵光伟举着手机,将镜头对着满脸笑容的李奶奶。

这个拥有近30万粉丝的直播间,没有华丽的包装,详细真实地记录着康养院的老人们吃饭、康复训练、聊天等日常场景,成为许多老人和家属了解康养院的窗口。

“有重庆的老人刷到直播,‘蹲守’3个月后来办了入住;还有贵州的姑娘看了视频,主动来应聘护理员。”赵光伟说,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如今的养老服务早已超越传统看护的范畴,老年人需求的转变倒逼服务质量升级。

康养院走红的背后,是专业服务与人才的支撑。六十七团康养院不仅基础设施完备,还细分了服务人员结构,涵盖医疗康复、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多元内容。专业人才带来的优质服务,让养老机构出现了“排队入住”的场景。

服务质量的提升,还离不开养老服务人才结构的优化。在兵团各养老机构、社区,护理员中不仅有专业院校毕业生,还有康复师、营养师、社工等专业人才。

“我们与医院合作引进兼职医生,聘请高校老师培训心理疏导技巧,从而让我们的服务更加专业。”阿拉尔市银龄大家庭老年公寓院长李敏慈介绍,目前,老年公寓已组建起“护理+医疗+社工”的复合型服务团队。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兵团正加快布局,推动养老服务从兜底保障向普惠优质延伸。

“目前兵团养老机构服务人才仍有较大缺口。”兵团民政局老龄工作(养老服务)处负责人陈广玉表示,人才巨大缺口背后是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后,将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把更多优秀人才留在养老服务行业,让“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