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二师铁门关市构建红色文化传播矩阵——

深耕红色沃土 培育时代新人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冯波

铁门关市第一中学学生在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接受红色教育(资料图片)。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魏承亿  摄

“把课堂搬进纪念馆,这既是行走的思政课,更是滋养成长的精神课堂。”望着眼前认真聆听的学生们,二师二十九团第二中学少年队大队辅导员王小龙说。他带领学生们前来,旨在通过这堂沉浸式思政课,让大家在触摸历史中继承先烈遗志,从红色基因里汲取精神滋养,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近日,二师铁门关市革命历史纪念馆内,一批批青少年怀着崇敬之心前来参观。馆内,展柜中的军帽磨损、家书泛黄、生产工具锈迹斑斑,无不展现着岁月的痕迹;墙面上,一张张老照片定格下垦荒的瞬间,一段段黑白影像重现着奋斗的征程。讲解员声情并茂,将那段战天斗地的岁月娓娓道来,鲜活的故事令同学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作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核心阵地,这座纪念馆早已突破“静态展陈+被动灌输”的传统模式。工作人员创新运用“沉浸+体验”教学法,打破“你讲我听”的单一框架——学生可通过情景模拟,亲身体验当年军垦战士开荒种地的艰辛。近两年,该馆持续创新红色教育形式,与企事业单位、社区合作开展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定期举办军垦文化讲座、故事分享会,并邀请老军垦讲述亲身经历,让兵团精神在互动交流中深入人心。这种鲜活的教育方式,不仅让红色文化资源“活”了起来,更让其在青少年群体中“火”了起来。

“以前总觉得兵团精神离自己很遥远,直到走进这里,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分量。”铁门关市第一中学学生张梓涵在参观后动情地说,“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的。我们青少年必须铭记历史、砥砺奋进,把红色基因接过来、传下去。”

红色资源的价值,从来不止于静态的陈列,更在于融入日常、浸润人心。在二师铁门关市,这样的传承故事不仅发生在纪念馆内,更延伸至学校、社区等多个场所。在三十六团,83岁的老军垦周振云,就是一部行走的“红色活教材”。

“那时候啊,住的是半地下的地窝子,刮风漏沙、下雨进水;喝的是河沟里的浑水,沉淀半天还带着泥沙。可没人叫苦,心里就憋着一股劲:一定要把这片荒滩戈壁,改造成能种庄稼的绿洲!”每次面对学生,周振云总是用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当年的奋斗场景。

时间回到1966年3月,24岁的周振云跟随部队从北京出发,一路向西,来到祖国大西北的茫茫荒漠。他随即就地转业,投身屯垦戍边事业,成为三十六团最早的建设者之一。此后数十年间,他扛过锄头、修过水渠,将全部的青春与汗水挥洒在这片热土上。退休后,本该安享晚年的他,又主动承担起义务宣讲员的职责,每月奔走于机关、连队和学校之间,为干部职工、学生和志愿者们深情讲述那段屯垦岁月。

“不讲清楚过去的苦,大家就体会不到今天的甜。”这句话,周振云常挂在嘴边。

如今的三十六团,早已褪去昔日荒漠戈壁的旧貌。放眼望去,宽敞明亮的楼房取代了当年的地窝子,甘甜清澈的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品种丰富的果蔬四季点缀餐桌。文化娱乐活动中心里,居民们唱歌、跳舞、打台球,个个笑容灿烂,日子过得热气腾腾。

目睹这番景象,周振云更加坚定了继续宣讲的信念:“只要我身体还硬朗,就要把亲身经历的军垦创业史,讲给一代代年轻人听。一定要让兵团精神,在三十六团永远传下去!”

从纪念馆的创新实践,到老军垦的动人宣讲,二师铁门关市正汇聚各方合力,构建起强大的红色文化传播矩阵,让红色资源持续释放育人能量,使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