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传播红色文化 澎湃时代动能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朱丹丹

在四师可克达拉市图书馆,读者在瀑布流电子借阅机前检索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料图片)。武绍力  摄

大型红色舞台剧《红色觉醒年代之觉醒之路》演出现场(资料图片)。 魏怀娟  摄

一双小手在平板电脑上轻轻一旋,一件布满补丁的军大衣在屏幕上随之放大,每一处针脚和织补的痕迹都清晰可见。

“妈妈,你看这衣服上好多补丁,颜色也旧旧的。太爷爷以前就穿这样的衣服吗?”居住在杭州的10岁女孩马静姝好奇地问。

千里之外,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内,同一件军大衣正静静陈列,与往来游客的目光无声交汇。一根网线,一道屏幕,让两段相隔千里、关于“坚守”的故事,在数字空间里温暖相遇。

新媒体浪潮之下,兵团各师市积极搭建数字桥梁,让兵团红色文化突破展厅围墙,融入寻常生活,飞入更多“马静姝”们的视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圈”。通过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兵团红色文化正以崭新姿态展现出澎湃的时代活力。

借力新媒体平台打造传播新阵地

从手机屏幕中的短视频到云端的数字博物馆,从复原的军垦厂房到烟火气浓郁的军垦大食堂,一系列创新传播手段正让红色记忆变得可触可感,让兵团精神在新时代持续迸发活力。在兵团,新媒体平台已成为传播红色文化不可或缺的“新阵地”。

老红军李振海去世前留下“一切从简”的遗言。家属谨遵其志,将各方送来的挽幛与帛金一一谢绝。

一场没有礼金、不接挽幛的追悼会,以简朴与肃穆,诠释了何为“疆场英雄,廉政楷模”。

依托“六师组工”“清廉五家渠”等微信平台,《家门上的遗言——李振海》《老八路的底气——赵予征》等6部短视频陆续推出。这些作品以真实人物故事为核心,将红色基因与廉洁文化深度融合,让革命先辈的精神跨越时空。作品推出后,引发广泛共鸣,并获得数万点击量。

此外,六师五家渠市党委组织部还制作了《跟着榜样学纪律》系列党课,在“学习强国”“五家渠TV”等平台推送;挖掘优秀家风家规中的廉洁元素,制作先进党员事迹专题片,举办廉洁文化书画展,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廉洁教育融入日常,营造全社会崇廉拒腐的良好氛围。

数字技术的应用,让红色文物走出展柜,走近更多观众。登录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垦荒造田、筑渠纺纱、架桥修路的壮阔画卷在屏幕上次第展开。手指轻滑间,立体展厅跃然屏上,补丁叠补丁的军大衣、斑驳的坎土曼、泛黄的屯垦日记、自主研发的采棉机模型等百余件珍贵文物,通过二维、三维扫描技术形成数字孪生体,全方位呈现在“云端”。

这座2023年上线的数字博物馆,具备实景浏览、展览导览、文物查看等功能,高度复刻了馆内空间,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沉浸式”感受军垦岁月。“新时代,数字技术是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的实际’,它将‘历史静物’转化为‘动态叙事’,架设起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红色记忆注入了新的温度。”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馆长甘霖表示,“当年轻人通过这些影像观看、聆听父辈的故事时,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便构成了红色文化最鲜活的图景。”

沉浸式体验则让红色文化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成为兵团红色旅游的新亮点。在石河子戈壁印象文化和旅游园,游客穿上老式军装、推起二八大杠自行车,走进精心复原的原八一棉纺织厂老厂区,仿佛瞬间回到那段奋斗岁月。

前来体验的游客杨丽娟说:“亲手触摸机器上的斑斑锈迹,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让孩子理解前辈的艰辛。希望他能从这次体验中汲取力量,了解历史,珍惜今天,传承兵团精神。”

从线上新媒体传播到线下沉浸式体验,兵团各师市不断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资源,通过故事化讲述、情感化表达、数字化呈现等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的表达形态。这些创新实践不仅增强了红色文化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更让兵团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成为激励人们砥砺前行的强大动力。

让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

红色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底色。如何让其走出书本、走进生活?近年来,兵团各师市以大众文艺形式为载体,通过舞台剧、场馆体验、数字服务、文艺创作等多元形式,使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成为滋养各族群众的精神源泉。

今年7月,大型红色舞台剧《红色觉醒年代之觉醒之路》在二师铁门关市文化中心剧场上演。舞台上,当“南陈北李”在风雪中相约建党的经典一幕再现时,台下掌声如潮。

西部计划志愿者郝文超凝视舞台,眼眶湿润:“那一刻,课本里的历史‘活’了过来。先辈们在黑暗中寻路的执着,让我更加坚定了扎根西部的选择。”这场为庆祝建党104周年打造的沉浸式演出,正是当地红色文化传播的生动写照。

文化的滋养也蕴藏于日常生活中。市民张建国点开“铁门关数字图书馆”APP,80万册电子图书一键直达:“资源全,还免费,太方便了!”图书馆负责人苗世龙介绍,图书馆在延长节假日开放时间的同时,还构建起覆盖师市、团场、连队三级服务网络,确保文化服务触手可及。

数字服务打破了时空限制,传统艺术与非遗项目则以其独特的现场魅力,让红色文化传播更加可感可亲。今年4月,兵团猛进秦剧团将舞台搭到了二十七团,当变脸演员一个转身变幻出不同脸谱时,引来观众阵阵喝彩。职工秦明德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以前总觉得艺术离我们很远,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专业演出,太过瘾了!”

文化服务的温度,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字里。据统计,今年二师铁门关市已开展非遗体验活动百余场,“高雅艺术进师市”“燕赵精品进二师”项目邀请多支艺术团体演出30余场,服务8000余人次;师团两级组织的春晚、社火等活动300余场,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兵团广大文艺工作者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用心用情打造了一批聚焦兵团历史的精品力作。从长篇小说《阿娜河畔》到长篇报告文学《太阳是一颗种子》,从话剧《为了大地的丰收》到秦剧《西域汉关》……这些作品让兵团故事随文字流淌,让兵团精神在艺术的传承中薪火相传。

跨区域联动扩大影响力

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兵团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如何让兵团文化走出新疆、辐射全国,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为此,兵团各师市积极实践,借助跨区域平台,已逐步探索出一条有效的传播路径。

2021年6月,一师阿拉尔市党委有关部门与一师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红色记忆  述说一师》栏目。该栏目通过讲述红色经典故事,生动再现老红军、三五九旅老八路、解放军战士及上海支青建设兵团的峥嵘岁月,让尘封的历史记忆重新绽放光芒。

为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师市组织专家成立编委会,融媒体中心精心策划,以师市档案局的一手采访资料为基础,参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农一师简史》等文献,确保史实严谨准确。经过主持人的深情讲述与专业团队的后期制作,一段段历史从档案中“走”了出来,变得可视可感。

精良的制作带来了广泛的传播与高度的认可。截至今年5月,该栏目已在“云上阿拉尔”APP等平台推出百期,全网点击量突破百万。

部分栏目内容被兵团党委组织部推选为优秀电教片,部分被中组部选定,在央视频、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并入选“学习强国”学习篇目。2021年与2022年,该栏目连续两年荣获兵团党委组织部党员教育电视片一等奖,充分彰显其传播力与价值。

节目也引发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李华仙之女李洪观看后动情地说:“我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早已离世。在此,我向所有老红军致敬!”曾为上海支青的朱根娣也表示:“这个栏目真实讲述了我们上海支青在新疆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历史。”观众的真情反馈,体现了栏目的感染力,也折射出兵团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也积极参与跨区域传播。自2023年起,“花儿为什么这样红——20世纪50年代初进疆女兵风采”文物图片展先后在广东、湖南等地展出,并入选全国“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项目。

从新媒体平台到大众文化载体,从本地深耕到跨省联动,兵团红色文化不断突破地域局限,实现了有效“破圈”,让兵团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