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锻长补短 向“新”竞速

——五师双河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观察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3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雷蕾

10月2日,游客在五师八十三团鱼塘打卡拍照。沈志君  摄

在新疆丰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员工在流水线上操作(资料图片)。孙振飞  摄

在五师八十六团农业产业示范园农产品展厅,新疆双河市城市绿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燕在整理展示柜上摆放的有机黑小麦展品(资料图片)。雷蕾  摄

10月7日,在五师双河市星光夜市,非遗表演艺人的精彩表演,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赏。岳佳豪  摄

10月6日,怪石峪景区内游人如织。雷蕾  摄

10月8日,游客在双河古道温泉康养中心玩水嬉戏。雷蕾  摄

金秋时节,博尔塔拉河、精河奔涌不息。

双河之畔,田间地头的智慧农机与戈壁的光伏矩阵遥相呼应;工业园区内,高端棉纺、电子新材料等产品生产线高速运转;全息互动屏上,数字人云伊为八方来客讲述这片热土的历史……

如今的五师双河市,正以特色优势产业为根基,在农业绿色循环、工业产业链聚集、多元业态融合发展中破局,深入实施“新质农业筑基、口岸工业强师、特色文旅兴城”发展战略,通过锻长补短、创新赋能,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征程上蹄疾步稳。2025年上半年,五师双河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经济增速创下近三年来同比最高增速。

坚持强基固本

打好农业发展“绿色牌”

日前,在五师八十九团十六连,总投资4.3亿元的2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设施农业项目正加紧建设。

“目前项目主体设施已基本完成,9月底开始定植首批串收番茄。”双河市深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涛介绍道,“我们引进先进的智能化设备,对番茄生长全过程进行智慧管理,番茄年均亩产将显著提升,可实现四季连续采收。”

与传统玻璃温室不同,该项目创新采用双层薄膜充气顶棚结构,更加适应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在保持透光性的同时,大幅增强保温性能,可降低约30%的能源消耗。

“我们种出来的番茄还是高效的‘碳捕手’。”王涛介绍,项目经多方调研,最终选址于一家热电厂附近,可利用热电厂尾气处理后的二氧化碳,为温室番茄“赋能”,有效提升光合作用效率,实现“工业排碳”与“农业固碳”互利共赢。

以现实需求为导向、依托地域特色谋发展,是五师双河市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五师双河市坚持绿色生态循环理念,引进深圳深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业“链主”企业,深度开发当地特色资源,建设20万平方米智能温室设施农业项目等一批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产业链延伸,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

在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五师双河市同样重视传统农业基础的夯实与升级,通过品牌打造、合作社示范带动等举措,推动现代农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

五师九〇团注册“双河蜜”西甜瓜品牌,探索采用“科研院校+团场+合作社+基地”模式,下功夫调优农产品结构,扩大西甜瓜种植面积,推动特色瓜果产业化发展,有效带动了职工群众多元增收。目前,“双河蜜”西甜瓜已成为该师市的“名优特产品”。

“我们正打造‘灵峪双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以品牌为着力点,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师双河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何明富说,在此基础上,该师市积极实施农工专业合作社规范提升工程,“头雁”效应日益凸显。截至目前,该师市共有农工专业合作社591家,覆盖粮食、棉花、林果、畜牧、农机等关键领域,其中国家级示范社6家、兵团级示范社23家。

如今的双河,葡萄出口泰国、俄罗斯,三文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广受消费者欢迎,有机黑小麦成功进入上海盒马鲜生门店……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业新质生产力正如一泓活水,润泽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沃土。

开启链式发展

激活产业“聚变效应”

一粒棉籽,怎样才能成为高端纺织市场的“香饽饽”?

在新疆新赛生物蛋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棉籽在生产线上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表面的棉短绒经加工后成为高端纺织原料,棉壳被制成生物质燃料,剥绒、脱壳后提取的脱酚浓缩蛋白也成为饲料企业的抢手货。

这条每年能将五师双河市及周边地区13万吨棉籽物尽其用的生产线,已带动形成20万吨级棉籽加工集群,在产业链式发展的“聚变效应”下,让每吨棉籽增值超千元,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更有效填补了区域内棉花产业链下游精深加工领域的空白。

以“链”谋变,聚“链”成“群”。五师双河市持续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推动进料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聚发展,实施产能集聚和产业技改,新疆普耀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带动产业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五师双河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师市坚持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应用牵引、整机带动,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激活产业链聚合效应。

为此,五师双河市加快构建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数字化转型,建立“小升规”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库。今年截至目前,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3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家,这些企业正成为产业链补短板的“生力军”和锻长板的“主力军”。

拉丝、绞丝、包带……位于双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新疆山水电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从阿拉山口口岸运来的原料铜,被加工成型号不一的电缆,销往全疆各地。

“上下游企业抱团发力,发展空间更广阔。”新疆山水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成志介绍道,此前,五师双河市已有电气设备制造、电力工程施工及服务链条等电力产业,该公司抢抓机遇,补足上游电缆生产环节,自今年6月投产以来,产值已突破4000万元。

随着新能源装机容量不断取得新突破,五师双河市还在精准招商上持续发力,招引了电极箔、数据算力等一批新能源消纳项目落地,推动绿色电力与高载能产业耦合发展。立足于此,五师双河市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步伐,进一步为企业降本增效。

从“单一链条”向“生态集群”跨越,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五师双河市正以创新为笔,勾勒出“链式发展”激活“工业聚变”的崭新轮廓。

深化业态融合

打造聚人兴城“强磁场”

“我是元宇宙数字人云伊,也是大唐双河郡都督府的‘春阳牡丹’阿史那云伊郡主……”在五师双河市“红星耀双河”陈列馆“遇见双河”数字文化空间,湖北游客孟成君轻轻点击全息互动屏,聆听双河之畔绵延千年的历史,感受这座兵团新城的文化底蕴。

“数字技术让千年前的故事‘活’在当下,令人耳目一新。”孟成君说,在了解城市厚重的历史后,他走进现代化的双河新城,真切看到了历史的种子如何在今天生根发芽。

得名于公元658年唐朝在西北疆域设置的双河都督府的双河市,今年全面开启了双河都督府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承工作,让历史文化以多元方式融入五师双河市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文化+”模式,在文化旅游、城市更新、餐饮消费等多元领域打造新的增长极。

近年来,五师双河市发挥区位优势,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加快“文旅之城”建设和“口岸经济”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市场活力有效激发。

气温日渐转凉,来五师双河市古道温泉康养中心泡温泉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里,72个大小不一的温泉泡池被繁花绿树环绕,游客们或嬉戏玩耍,或轻声交谈,享受着温泉水带来的放松。

两眼富含锶、锂、偏硅酸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成分的地热井,通过专用管道,为游客带来温泉康养新体验。除温泉外,这里还有特色餐饮、温泉康养、现代农业观光、中医理疗、房车营地等丰富业态,是五师双河市发掘地热资源潜力,积极探索“温泉+”模式的一个缩影。

启动怪石峪景区5A创建配套工程,新增多处打卡点并配备场景造型;加快八十三团月明沙山商贸中心项目建设;打造民宿集群……围绕“山水硬环境和文化软实力”理念,五师双河市不断完善文旅要素配给,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以旅游品牌创建为抓手,持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各类体育赛事的举办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冰雪运动会、“千人广场舞”、民族歌舞快闪等特色活动四季不断,过夜游客量大幅提升,部分酒店更是一房难求。五师双河市中盛商务酒店负责人单金艳说:“旅游旺季几乎天天客满,冬季客房也有八成以上的入住率。”

多元业态融合为五师双河市打造了聚人兴城的“强磁场”。今年1至8月,五师双河市累计接待游客358.88万人次,同比增长25.64%;累计游客总消费17.27亿元,同比增长25.05%。

从绿色农业到智能工业,从数字文旅到温泉康养,这片热土正以创新驱动锻长板、补短板,推动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面向未来,五师双河市将继续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绘就更具活力、更富韧性的经济图景,为新疆和兵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双河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