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五师双河市持续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五年增绿38万亩筑起风沙线上“绿色长城”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31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刘娑延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陈琼 申玲

近日,五师双河市机关、团场、企业、社区陆续开展2025年秋冬季义务植树活动,在“三北”防护林植树造林主战场,干部职工群众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合力栽下一株株苗木,为建设美丽家园增绿添彩。

作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五师双河市立足地处阿拉山口风沙源前沿(年均8级以上大风160天、风沙灾害频发)的实际,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交出“增绿”“富民”并举的优异答卷:“十四五”以来,该师市通过巩固拓展防沙治沙成果,提升区域生态质量,区域森林覆盖率连续5年稳步提升,累计增绿38万亩,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水土流失遏制成效显著。

五师双河市始终将“三北”工程作为生态建设核心抓手,先后制定《防沙治沙与生态修复中长期规划(2021—2035)》《第五师双河市人工防护林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东固沙、中建带、西涵水”立体化治理格局;对辖区林草资源实行网格化管理,构建“党政同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保护发展长效机制,现已实现林长责任网络与护林员管护网络全面覆盖;聚力推进天山森林草原保护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落地,全面提升沙化土地的治理效果,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

针对干旱缺水、土壤贫瘠等瓶颈问题,五师双河市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激活生态保护新质生产力,建成总长度达30万米的林地节水管道,全面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退化林修复容器苗木栽培技术,既延长春季造林窗口期,又显著提升林木成活率与修复质量;推行农田与林带“轮灌”制度,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防护林管护示范点,为兵团人工防护林管护工作积累经验。

五师双河市还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科技助力”生态治理模式,通过“谁投资、谁受益”政策的实施,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建成榛子、文冠果、板蓝根等特色种植基地。该师九十一团将发展榛子产业作为防风固沙、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激活团场经济的切入点,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引进和示范带动,推动榛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今,一片片榛子林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相关产业辐射至周边团场和县市,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我们将坚持以水定绿、适地适绿,按照‘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原则,在已谋划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谋划、完善、补充‘三北’工程等重点生态项目,持续走好‘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路径,让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五师双河市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主任张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