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深耕军垦沃土 激扬时代新声

——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七师胡杨河市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0日 信息来源:兵团日报 编辑:贾蕾
【字体: 打印本页
作者:孙永杰 秦俊伟

日前,七师胡杨河市文联组织基层文艺骨干赴江苏省淮安市开展为期8天的“丝路文艺人才”培养项目。其间,大家赴洪泽、金湖等地实地调研,学习当地生态文化打造、乡村产业融合、公共文化服务运营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为该师市推进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实践参考。“我们将把此次学习调研中学到的创新思路与工作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更好服务师市经济社会发展。”参与活动的七师胡杨河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平洪薇说。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兵团党委八届十次全会就“持续发展先进文化的示范区”作出部署。作为新疆首个中国“文学之乡”,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大力推进文化润疆,全面梳理兵团人从拓荒生产到现代化建设的奋斗历程,系统挖掘和保护本土文化资源,以文学为载体讲好兵团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兵团精神和胡杨精神、老兵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赓续文脉 弦歌不辍

在胡杨河市文化馆文学名家展览厅,陈列着11位知名作家的百余部作品,《大雪无痕》《遥远的向日葵地》等部分作品的扉页上,“国家图书奖”“鲁迅文学奖” 等荣誉印记格外醒目。“这些作品是兵团精神的文学注脚,更是文脉传承的活教材。”胡杨河市文化馆讲解员向参观者讲述几代兵团作家的耕耘故事时说。

七师胡杨河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南部,有着“山水相依、沙海相连”的独特地貌。该师市将阿吾斯奇牧场、奎屯河大峡谷等12处自然景观与军垦文化遗址等8处人文资源有机结合,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素材,形成了“以景育文、以文彰景”的良性发展格局。

为不断丰富军垦文化内涵,七师胡杨河市系统实施地方文化资源普查和保护工程,深入挖掘“戈壁母亲”张佳英、“兵妈妈”杜月香等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宣讲79名水利职工破冰引水献身奎屯河的感人故事,逐步形成了一二六团戈壁母亲文化、一二五团柳沟文化和一三七团戍边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

从沈凯创作《古玛河春晓》开启军垦文学先河,到根据韩天航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戈壁母亲》亮相全国荧屏,七师胡杨河市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名家矩阵”。为让这一文脉得以延续,该师市在胡杨河市及一二六团、一三〇团等地建设韩天航、陆天明等文学名家工作室,构建起覆盖师市的文艺组织网格;以一二七团“新疆豫剧传承基地”、一二八团“军垦剪纸传承创研基地”为载体,构建起“传、学、研、创”一体化的非遗传承体系,将军垦豫剧等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文学创作,极大丰富了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扎根基层 阵地赋能

“这篇散文情真意切,咱们可以学习一下。”11月18日,在一三〇团育才图书室,一名教师正与学生探讨写作心得。这间由江苏淮安援疆工作组投入专项经费建成的图书室,拥有藏书1800余册,其中既有经典名著,也有本土作家专辑作品。截至目前,七师胡杨河市共建有15个育才图书室,总藏书20余万册。这些图书室不仅是职工群众“家门口”的阅读空间,更是基层文学创作的“孵化舱”。

七师胡杨河市构建起“三维培育体系”,为文学爱好者搭建成长阶梯。在高端引领层面,打造韩天航、陆天明、董立勃、陆川、丰收、王伶等文学名家工作室,举办“文学名家大讲堂”,邀请邱华栋、陆川等名家授课。在基层普及层面,以育才图书室为抓手搭建阅读网络,今年已开展各类文学活动10余场,以发掘培养基层文学创作骨干。在青少年培养层面,“军垦文化进校园”作为兵团唯一入选中国作协扶持的文艺志愿服务示范项目,正将红色根脉与文学薪火植入新一代兵团人的心灵。

“一个工作室,就是一座文学创作的‘加油站’。”兵团作家李振翔对此深有体会。他牵头在一二八团成立“坝上花”文学艺术工作室,创作完成散文集《前面有座山》,用150个“前山故事”还原军垦岁月,这种“场馆+创作”的模式,让历史记忆转化为文学养分,成为基层开展文学创作活动的独特优势。

近年来,七师胡杨河市大力培育文艺人才、涵养文艺生态、繁荣文艺创作,不断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已培育15个基层文联组织、10个文艺家协会,现有国家级作协会员7名、兵团级会员20名、师市级会员116名。从团场职工到校园师生,越来越多文学爱好者拿起手中之笔,记录身边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跨界破圈 擦亮品牌

自今年6月被授牌为中国“文学之乡”后,七师胡杨河市加速推动文学创作与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我们想让文学不仅能读,还能听、能看、能体验。”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主席马新兰介绍,师市正通过“文学+”跨界融合,拓展文学价值实现新路径。

在文旅融合领域,七师胡杨河市以军垦文学作品为蓝本,整合一二六团戈壁母亲红色教育基地、胡杨水韵景区等文学原型地资源,打造2条军垦旅游线路并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线路。连续举办5届戈壁母亲文化艺术旅游节,融入文学诵读、军垦豫剧、原创音乐演出等内容,显著提升文旅产业附加值。

科技赋能让文学焕发新活力。在“文学名家大讲堂”活动中,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数字频道管理部主任李洪魁结合自己与七师胡杨河市文联合作创作中国首部全AI制作横屏短剧《薪火不南渡》的经历,分享了AI技术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前景,为文艺工作者开拓了创作新思路。

跨地域交流更让军垦文学走向全国。今年4月,七师胡杨河市文联、作协与宁夏固原市文联、作协结成了“新时代文学攀登友好协作单位”,拉开了兵团军垦文学与西海固文学双向奔赴、双向赋能、双向成就的序幕。

七师胡杨河市还推动文学与戏剧、影视、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根据韩天航小说改编的《热血兵团》《戈壁母亲》《大牧歌》等电视剧荣获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重要奖项;广播剧《一壶老酒》获评第二十四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连续剧推荐作品,实现了文学价值的多元转化。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出全面部署,为师市新时代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马新兰表示,“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持续搭建创作平台,健全培养机制,推动文学深入基层、扎根职工群众,让文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