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后代钟明昌(右三)家中,志愿者们帮钟明昌夫妇操作手机办理业务(摄于10月29日)。马琴琴 摄
11月10日,十四师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队员廖柳婷提着装满蔬菜的布兜,熟门熟路敲响了梁金花老人的房门。“奶奶,今天给您做您爱吃的西红柿鸡蛋面。”廖柳婷亲亲热热和老人打了个招呼后,向厨房走去。
这是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的寻常一天,也是他们与岁月赛跑、守护老兵的第11个年头。2014年3月,为给年事已高的老军垦送去温暖,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成立了,“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随之启动。十余年间,这支队伍用脚步丈量初心,让老兵精神在大漠深处代代相传。
“面条要煮得软和些,菜炖到筷子能戳透才行。”廖柳婷一边念叨,一边反复揉捏面团。
“那时候啊,物资匮乏,但大家的干劲十足。”梁金花感慨地说。在准备饭菜的过程中,廖柳婷和志愿者们一边忙碌,一边听老人讲述“三粒花生米”的家规故事。
志愿者们认真倾听着,时而记录,时而交流,厨房里的香气与温暖的话语交织在一起,让这个初冬的午后显得格外温馨。这样“青春与白发的对话”,是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
“我们不仅要做饭扫地,更要做老人们的‘记忆保管员’。”廖柳婷在日记里写道,老军垦口中“啃着干馍修水渠”“顶着风沙种庄稼”的故事,比课本里的文字更让她震撼。
2021年,这份“保管”任务变得愈发紧迫。看着老军垦们相继离世,志愿服务队启动老兵族谱编纂工作。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40多名志愿者分成若干小组,深入团场各个连队和周边社区,挨家挨户走访老兵后代。“有时为了核实一个信息,我们要跑好几个连队。”多次参与入户走访的志愿者刘成说。
最让志愿者们感动的是老兵后代们的支持。10月16日,老兵汪仲贤的后代向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馆无偿捐赠了38件珍贵革命文物,包括历史照片、影像资料和文字档案。这些珍贵文物不仅充实了纪念馆的馆藏,也为族谱编纂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志愿者们连夜整理这些资料,补齐了汪仲贤从参军到屯垦戍边的完整履历,让族谱多了沉甸甸的细节。
上海的包裹、翻箱倒柜找出的老照片……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支持,让族谱编纂渐渐有了规模。截至目前,志愿服务队已完成53名老兵的族谱编纂,收录后代亲属289人,厚厚的档案袋码得整整齐齐,为沙海老兵红色教育基地留存下鲜活的历史记忆。
“记录不是终点,让故事活起来才是。”志愿服务队领队张清晨和队员们不断创新项目传播方式。志愿服务队挑选擅长演讲的青年组成宣讲团,把老兵故事带进学校;组织“重走沙海老兵路”活动,2000余人次青年亲身体验当年老兵们徒步穿越沙漠的艰辛;参与拍摄《沙海老兵》纪录片,排练参演话剧、舞台剧20余次,用文艺力量让红色故事深入人心。
看到孩子们看着老兵捐赠的军大衣、纪录片里风沙中的身影,眼里闪烁的光芒,张清晨更加坚信:“这就是传承。老人口中的故事,会变成孩子们心里的种子。”
如今,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已发展到300余人,机关干部、返乡青年、老兵后代纷纷加入,大家发挥专业优势,在义诊、司法调解、义务维修等领域发光发热,赢得一致好评。日前,“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老人说‘兵团人就是要扎根’,这话充满了力量。”西部计划志愿者陈霭蓉多次参与活动后感慨道。在志愿者田立业看来,志愿服务是双向的成长,帮老人擦拭旧照片时,能触摸到岁月的温度;听老人讲述戍边故事时,会深刻理解兵团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
夕阳为沙漠镀上金边,廖柳婷和队友们整理着当天的记录。笔记本上的字迹、相机里的影像、老人赠送的旧物件,都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情谊。晚风掠过胡杨林,沙沙声里仿佛都是回响——那是青春与岁月的对话,是传承与坚守的共鸣,更是戈壁滩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