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2日,十三师新星市大营房社区组织老党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打扫社区卫生。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宝山 通讯员 王璇 摄
“咱们社区的‘红领带’,真是实打实为老百姓办事!”说起十三师新星市大营房社区的志愿服务,居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从管道改造到邻里调解,从关爱老人到红色传承,一群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党员系上“红领带”、亮出“志愿心”、扛起“责任担”,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温暖社区,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路径。
作为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村(社区)”称号的先进典型,大营房社区坚持以“六星”党支部建设为引领,打造“党建红+志愿红”特色品牌。老党员们以“红”铸魂守初心、以“领”定向践使命、以“带”聚力促共治,让志愿服务不仅有温度,更有力度。
“红领带”的“红”,是红色基因的传承,更是扎根民生的温情。大营房社区老党员们化身“三员”,将贴心服务送达“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体。
每周三上午,老党员周玉梅都会准时来到独居老人程兆菊家中,测血压、做家务、聊家常。她所在的“关爱老人 呵护夕阳”服务队,对辖区20余名独居老人开展“一对一”帮扶。“这些老党员比亲人还贴心!”程兆菊的感慨道出了受助者的心声。
针对青少年,退休教师王素贞在“假期第二课堂”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历史故事,2025年以来已累计开展12场主题活动,服务青少年百余人次。
在矛盾调解中,300余名离退休党员牵头组成11支矛盾调解服务队,以“1+2+N”网格模式化解纠纷。育英小区两户居民因空调噪音产生矛盾,老党员李彦生上门沟通,提出“加装隔音棉”的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23起,化解邻里矛盾13件。
“红领带”的“领”,是先锋引领的旗帜,更是直面难题的担当。大营房社区老党员们冲在基层治理一线,以“跟我冲”的劲头破解民生堵点痛点。
社区和盼苑24号楼供排水管道老化漏水问题困扰居民多年。因涉及多方利益,改造屡屡受阻。第四党支部书记禹长莲牵头成立攻坚小组,启动“四级联动”机制:社区“两委”搭台协调,网格党支部摸排情况,楼栋党小组逐户走访,老党员分头沟通。
“起初有居民不理解,我们就一次次上门算明细、讲道理。”禹长莲回忆,攻坚小组组织3次协商会,最终确定三方共同出资7.08万元的方案。施工期间,老党员轮流值守,仅用9天便完成改造。这背后是“居民点单、社区接单、网格办单、群众评单”闭环机制的高效运转,2025年以来已累计响应居民“点单”150余次,解决供水、供电、环境整治等民生问题76件。
“红领带”的“带”,是精神传承的火炬,更是红色血脉的赓续。鲐背之年的老党员孙慎,作为“红领带行动”的精神标杆,用一生践行共产党员的信仰。
孙慎将珍藏的20万字回忆录、300余张历史照片和300多件军垦文物悉数无偿捐献,只为让军垦历史被铭记。他主动走进“假期第二课堂”,给孩子们讲述历史故事。“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孙慎的话语朴实坚定。
在孙慎的带动下,祁保山、杨冀英等老党员积极参与“红领带”行动。社区组织“邻里文化节”“新星儿女心向党”等活动,他们总是带头参与,用红色歌舞、军垦诗词朗诵等形式让红色文化浸润社区生活、滋养群众心灵。老党员还自发组建“银发宣讲团”,讲述红色故事、普及惠民政策。
如今,在十三师新星市大营房社区,志愿服务已成为一种风尚、一种精神。从巡逻值守到环境整治,从红色宣讲到邻里互助,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红领带”队伍。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居民已超过5000人次,开展红色文化活动30余场,组织青少年红色课堂百余次。一条条鲜艳的红领带,不仅拉紧了党群连心线,更织就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