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们来到阿拉尔市银龄大家庭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中心),为老人们献上精彩的文艺演出(摄于10月29日)。张霞 摄
11月17日,在一师阿拉尔市一个培训中心会议室内,200余名农机手目光紧盯台前认真听课,笔尖在笔记本上沙沙作响。台上,一师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正举着安全案例图,讲解农机保养、用电防护等要点。
这样的宣讲,对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来说早已是日常。自2020年成立以来,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下辖1080个志愿服务组织、集结9.4万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1132万小时。这支队伍用脚步丈量初心,让“志愿红”成为师市最动人的色彩。前不久,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名单发布,该协会获评“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张奶奶,您专属的低糖糕点来啦!”前不久,在阿拉尔市银龄大家庭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中心)里,志愿者李娟将糕点递到82岁的老人张桂兰手中,这是她第37次走进老年公寓陪伴张奶奶,老人爱听的豫剧选段、爱吃的糕点口味,她都一一记在心里。
走廊里,几名志愿者正陪着老人打太极,刚柔相济的招式引得阵阵喝彩;活动室里,合唱队的歌声穿透窗棂,墙上孩子们手绘的胡杨壁画色彩鲜亮。
“这些孩子比亲人还贴心。”张桂兰攥着志愿者送的暖手宝说,“现在每周最盼这些‘红马甲’来,他们在,日子都过得亮堂多了。”
多年来,协会志愿者们坚持以身边事影响身边人,用公益的微光照亮了越来越多的人。危急时刻,“志愿红”更是可靠的后盾。2022年5月,塔里木河岸边传来呼救声,正在开展环保志愿活动的胡杨救援队成员罗彦森循声奔去,只见一名老人在河水中挣扎。他来不及脱下外套便纵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最终在同伴与民警的配合下将老人救上岸。
事后,手臂被碎石划出道道血痕的罗彦森,婉拒了老人家属的谢礼,转身去参与应急培训了。对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来说,这样的坚守早已成常态:12小时搜寻走失老人、4小时扑救废品站火灾、365天待命的消防志愿队……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奉献精神。
“人生最浪漫的事,是祖国需要时,我们正青春!”西部计划志愿者喻康的话,道出了无数青年的心声。2017年,22岁的他从湖南来到阿拉尔市,如今,他既是塔里木中学的教师,也是协会的志愿者。8年间,他累计献血6000毫升,牵头开展“边疆助学”项目,带着学生走进胡杨林开展研学活动,把志愿精神“种”进孩子们的心里。
和喻康一样,519名来自全国23个省份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这片热土,用青春为志愿红增添了别样光彩。
“左手按弦要稳,右手拨挑有节奏。”11月8日,在阿拉尔市图书馆开展的公益古琴课上,志愿者陈静耐心指导学员。作为志愿者协会“百千万”艺课堂负责人,她放弃乌鲁木齐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全职投身志愿服务,5年来组织志愿者开展古琴、剪纸、书法培训超500场次,惠及3万余人次。“老师特别细心!现在我能弹简单的曲子,业余时间不枯燥了,更加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员何韵茹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今年秋天,一师七团种植户王建国因老伴住院,自家棉田的棉花无人采摘,急得直跺脚。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求助,当天下午就有50余名志愿者赶来,大家分工协作,采摘、搬运、装袋……很快将棉花采摘完毕。
“真是救了我的急,不然一年辛苦就白费了!”看着装满棉花的卡车驶进轧花厂,王建国热泪盈眶。除了开展“助农惠民”项目外,志愿者们还免费为居民检测墙体安全,上门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城市志愿服务驿站里的热水、热饭温暖着户外劳动者……阿拉尔市志愿者协会的点滴善举,提升了民生温度。
微光汇聚成炬,暖流滋润心田。如今在一师阿拉尔市,“红马甲”的身影无处不在。完善的岗前培训与岗中轮训,让志愿者既充满服务热情又具备专业能力;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让每份真诚付出都被看见、被尊重,退休老干部、退役军人、企业职工、在校学生纷纷加入,让志愿精神在塔里木河畔深深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