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的二师二十九团高标准香梨示范园(资料图片)。该团拥有6万亩优质香梨种植基地,年产香梨约8万吨,特一级果率达90%以上,2024年香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6.5亿元。 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李嘉成 摄

四师六十一团刚刚采摘的树上干杏(资料图片)。六十一团被誉为“中国树上干杏之乡”,产出的树上干杏以上乘的品质颇受市场青睐,远销至北京、浙江等地。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杨俊钦 摄

在夏黑葡萄连片种植基地,一名种植户采摘葡萄(资料图片)。多年来,五师双河市不断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推广标准化种植,使葡萄产业成为乡村振兴、职工增收的“甜蜜”引擎。 张培丽 摄
11月11日,一师五团果品合作社社员对新引进的“疆绿脆香”苹果进行分拣包装。五团依托特色苹果产业,走出了一条“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的乡村振兴路,先后获得“天山玉苹果特色小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等荣誉。 李康 摄
近期,2025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公布,四师七十三团树上干杏成功入选,为兵团再添“国字号”农产品品牌。
七十三团树上干杏、和田玉枣、下野地西瓜……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名字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果业区域公用品牌,成为兵团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例证。
林果业是兵团的优势产业,也是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目前,兵团特色林果种植面积超过300万亩,年均生产果品420万吨以上。如何将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体量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近年来,兵团聚焦推动特色林果业“好中向优”,把提质增效、做强品牌、拓宽销路摆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持续调优林果业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大力建设环塔里木盆地林果主产区、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林果产业带,提升综合管理和生产水平,让一颗颗“小果果”变成职工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取得实效。
科技赋能:从“数量取胜”转向“品质为王”
“今年我种植的20亩香梨单产2.2吨,预计纯收入能有24万元呢!”11月20日,二师二十九团高标准香梨示范园内,十连职工刘兴霖站在自家果园里,笑盈盈地对记者说。
种植户增收的底气源于过硬的农产品品质,而提升农产品品质离不开科技助力。
在示范园,科技赋能的印记随处可见:土地之下,滴灌管网与水肥一体化系统紧密联动,轻按开关便能精准调控水肥供给;果树周边,高架喷雾设备整齐排列,病虫害防控效率比人工作业提升3倍以上;示范园一角,智慧农业监测站实时采集土壤温度湿度和光照数据,为每一寸土地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这座示范园的“智慧”还不止于此。“简约化整形修剪、高效液体授粉、水肥一体化……一项项先进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枝枝见果、果果见光。”二十九团党委常委、副团长李宏彬对记者说。
科技助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刘兴霖算了一笔账:“今年的香梨个头明显大于往年,特一级果出品率提高了15%。”
近年来,二十九团将香梨示范园建设作为撬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支点,香梨种植面积、果品产量持续稳定在6万亩、8万吨;建成师、团、连三级示范园153个,特一级果出品率突破90%;2024年,团场香梨全产业链实现产值6.5亿元。
品质是林果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开启高质量发展大门的“钥匙”。如何持续打造高品质的果品?
兵团持续推进林果业提质增效工程,落实果树清园、疏密改造、改善果园土壤环境、培肥地力等措施;选派林果技术专家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为林果业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产业综合管理水平。
与此同时,兵团今年还启动百万亩高效果园建设行动,计划建设高效果园10万亩,目前已建成10.67万亩;按照“质量好、品质优、效益高”的要求,加速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模式,使区域布局不断优化,单果重量、商品果比例持续提高。
“同样是葡萄,品种不同差异很大。”五师八十三团园艺五连职工魏新华说,过去种的葡萄品种老化、品质差且产量低。这几年,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自己改优品种、科学管理葡萄,今年种植的弗雷葡萄卖了8万元。
八十三团积极落实葡萄科学化管理措施,有效提升了葡萄品质;建立健全葡萄质量追溯体系,推动葡萄产业发展由增产向提质转变;组建专家服务团,常驻基层一线开展林果生产技术服务和指导,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和树种结构。目前,五师双河市已成功打造六大鲜食葡萄种植基地,种植优质葡萄品种21个,年产优质商品葡萄10万吨以上。
品牌矩阵:将“地域特产”转化为“知名IP”
11月17日,在四师七十三团伊杏皇果苑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一盒盒树上干杏经分拣、包装后,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的产品在疆内及江苏、上海等地很受欢迎,年收入能达到两三百万元。”基地负责人廖其平说。
七十三团有20年树上干杏种植历史,出产的树上干杏个大饱满、果肉厚实、口感清甜。近年来,该团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持续加大果园提质改造力度,积极培育特色品牌,让越来越多的职工群众以此实现增收。今年,七十三团种植树上干杏4200余亩,平均亩产1100公斤,实现总产值7000万元。
“品牌是把果品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价值优势的关键。我们将持续挖掘和培育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做好品牌宣传、市场拓展和产业链延伸工作,让更多‘土特产’蜕变为‘名特优’。”四师可克达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韩海的话,道出了兵团林果业增值的核心逻辑。
近年来,兵团以加快打造果业品牌为目标,集中力量把主导品牌做大、把优势品牌做强、把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做响。如今,“一个商标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案例,已在兵团遍地开花。
在一师十一团的阿拉尔市蜜园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厂房外,一箱箱印有“塔里木河”标识的优质红枣装车后,即将销往北京、上海等地。
“以前,我们的果品虽然品质优良,但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好果难卖好价钱。现在,有了‘塔里木河’这一区域公共品牌,种植户再也不担心好果子卖不出去了。”合作社理事长贺明山说。
为破解发展瓶颈,一师阿拉尔市在已建立的标准化林果种植模式、规范化加工生产体系基础上,由师市果业行业联合协会牵头,推出“塔里木河”区域公共品牌。目前,“塔里木河”区域公共品牌囊括红枣、核桃、香梨等39个子品牌。
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打造成好品牌。一师阿拉尔市持续举办“塔里木河”品牌发布会,对优势林果产品进行重点推介,在西安、成都、广州等全国重要干鲜果品消费市场设立销售网点,让“塔里木河”区域公共品牌走向全国大市场。
农产品品牌,做优了是公信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目前,兵团林果品牌矩阵不断壮大,阿拉尔红枣、下野地西瓜、北屯瓜子……一个个地域特产蜕变为知名IP,成为富民增收的“金钥匙”。
精深加工储销:从“原果售卖”迈向“价值跃升”
有好品质、大品牌,却受困于加工滞后、渠道狭窄,优质果品难以实现价值提升,只能以初级农产品的形态售卖。这是长期以来,制约兵团林果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一大“堵点”。
如何破局?答案藏在从“田间”到“车间”的产业链延伸中,藏在从“农产品”到“高附加值商品”的产业蝶变里。
11月18日,在九师一七〇团新疆丝路沙棘合作社加工车间,沙棘果经过清洗、压榨、加工、提炼等工序后,变成沙棘果汁、果油、黄酮等十多种高附加值产品。
“鲜果每公斤仅能卖8元,加工成原浆后每公斤能卖30元,而精油每公斤则能卖到800元!从初级农产品到高端保健品,沙棘的身价在不断上涨!”该合作社负责人王军扬感慨道。
产品深加工,不仅让沙棘附加值翻几番,还吸引了众多企业落户。
2023年,新疆丰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落地一七〇团,建成库容2000吨的冷库、1条原浆生产线和2条灌装生产线,结束了团场沙棘原料依赖代加工的历史。“每天能加工两三吨原浆和果油,家门口终于有了‘聚宝盆’。”公司副总经理张明贵说。
一七〇团还构建起“双轨并行”流通网络,一方面,与华润万家、永辉等商超合作设立专柜;另一方面,与果汁和保健品生产企业建立原料保供机制。“终端产品进商超、初级原料入工厂”,让沙棘系列产品畅通无阻地走向了全国市场。
如今,该团已有5家精深加工企业,开发出原浆、籽油、面膜、保健品等15类产品。九师白杨市和团场还统筹整合1.89亿元专项资金,积极打造现代化沙棘产业园;投入1.38亿元资金,完善“采收—速冻—仓储—加工”产业链,建设2条速冻隧道、10座冷库、9座标准化厂房,让沙棘果实现“从枝头到车间”的无缝衔接。目前,一七〇团38%的职工从事与沙棘相关的产业,团场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我们将继续深挖沙棘产业潜力,加大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力度,持续优化种植技术,培育更优质高产的沙棘品种,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与市场占有率。”一七〇团党委副书记、团长李培先说。
随着林果产业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兵团招引培育了一大批林果贮藏、保鲜和加工龙头企业,让特色林果从田间“走”进车间,让小果子“链”出大产业。
在十四师昆玉市新疆茉语凡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自动化生产线高速运转,一颗颗饱满的红枣经过清洗、分拣、烘干、包装后,被运往全国各地。
“我们共研发了15种红枣衍生产品,还将建立红枣产业研究院,通过提取物研发,将红枣资源‘吃干榨净’。”新疆茉语凡食品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彦冬说。
依托“和田玉枣”品牌,十四师昆玉市目前已集聚起1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在产品研发上创新推出更多品类,使红枣蜕变为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得以不断延伸,让红枣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支撑、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为促进林果业提档升级,兵团各师市还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知名企业,扶持合作社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截至目前,兵团已形成果品加工、葡萄酒等12个特色主导产业,拥有国家级和兵团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余家。从“小果子”到“大产业”,兵团正以全链条赋能,将林果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奏响乡村振兴的“甜蜜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