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二军五师(现一师)在戈壁滩开挖胜利一渠,全长102公里。
1951年1月,王震率领陶峙岳、张仲瀚、陶晋初等到玛纳斯河西岸实地勘测。西岸有可垦荒地26.67万公顷,水土资源丰富,是北疆最好的农业生产基地。图为战士们重建的玛纳斯河大桥胜利竣工。
战士们手推独轮车运土上坝修建小水库。
六军十六师(现五师)战士们背运修渠用的木板。
1951年,二军六师(现二师)部队战士们凿石修筑建设渠。
1953年,哈密红星二渠开闸放水典礼现场。
1949年冬,刚刚进疆的人民解放军开展大生产,首先全力开渠引水。和平渠于1951年5月1日建成通水,使迪化(现乌鲁木齐)、昌吉3300余千公顷土地得到灌溉。图为1951年严冬,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全体将士冒着严寒拉运石块,修建乌鲁木齐和平渠。
水,是生命之源。新疆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分布不均。兵团要在严重干旱的戈壁荒漠上屯垦戍边、生产生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的问题。1949年冬,刚进疆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开展大生产,首先全力开渠引水。1950年,兵团人就展开了向戈壁荒漠进军的首场硬仗:修建和平渠。
之后的几十年里,兵团人兴修水利的脚步一直没有停下来。一条条水渠、一座座水库逐步修建完成,形成了中国内陆干旱地区独具一格的机械化、集约化、大规模现代农业体系,昔日不毛之地变成了林茂粮丰的绿洲。为了充分发挥珍贵的水资源效益,兵团除了加强水利设施的防渗力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节水措施,节水灌溉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本期刊登一组老照片,与读者一起感受战士们为荒漠变绿洲奉献的辛勤汗水。
(本版图文均据本报资料库)